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杂侃天下 查看内容

老板,这可是千亿市场,咱也干吧!

2024-6-14 16:15|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504| 评论: 0|来源: 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

摘要: 做肿瘤早筛的都想做全人群。




这是一篇“市场分析”,一般用于“忽悠”老板


‍‍‍‍‍‍‍‍‍‍‍‍‍‍‍‍‍‍‍‍‍‍‍‍‍‍‍

——前言‍‍‍‍‍‍







做肿瘤早筛的都想做全人群。

这无可厚非,历史上Exact Sciences也给我们展现了充分的证据——在“仅仅”拓展了5岁的适用年龄后,销量就迅速起飞了。

但,路都是一步一步走的。

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什么人群是肿瘤早筛的“初舞台”?

刚接触市场分析的时候听到的第一个行业黑话叫“易肥大”。

“容易拿到、目标人群富集/可转化比例高、市场广阔”

今天顺着这个思路聊聊“肿瘤幸存者”群体。

通常,如果是给老板的PPT,都会先从市场规模讲起——无它,这样比较好“骗”预算。

但今天都是自己人,所以我们换个顺序

这个人群要能回答三个问题:

1. “你”好做吗?

2. “人”愿做吗?

3. “能”做多大?

各位老板,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

PS:本文引用资料均来自公开渠道,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1

“你”好做吗?

单独为细分市场开发产品是不划算的,讲究一个用现成的。

而对于一个性能固定的筛查产品,发病率是实际性能的关键:

发病率越高,PPV和NPV都越好看

因此要得出“yes”的结论,需要两层答案:发病率、实际性能

1. 发病率足够“高”

肿瘤早筛的需求与发病率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在肿瘤幸存者身上,如果只是原位复发,可能MRD是更好的选择。

那么,肿瘤幸存者出现新原发肿瘤的概率有多大?

我找到了一篇发表在2016年发表在Cancer上的meta分析:

在美国1992-2008年期间确诊的212万成年(>18岁)肿瘤患者中(限定10种肿瘤,且排除了原位复发和一年内新发)有8.1%(共计17万)人出现了新发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新发是肺癌(18%)、结直肠癌(12%)、前列腺癌(9%)和膀胱癌(8%)。

而2015-2019年美国癌症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为449.4/10万,大约0.45%。

这是接近20倍的差距。

虽然这个直接对比是不精准的——前者并未涵盖所有肿瘤且二者年龄段并不完全匹配——但“发病率存在倍数差”应该是个非常确定的结论。

2. 性能足够“好”

这里要请出老演员Grail,这次的ASCO大哥颇为低调,但恰好有一个poster就聊到了MCED在肿瘤幸存者中的性能:

队列是从PATHFINDER中拆出来的一个人群,1609名无症状肿瘤幸存者。

用目前商业化版本的Galleri做检测,找出了9个真阳:

  • 5个原位复发,都是乳腺癌;

  • 5个新发:子宫癌(同时也是乳腺癌复发)、卵巢癌、肠癌、淋巴瘤、肉瘤

当然,不出意外的依然是个漏勺,出现了28个假阴:

  • 15个新发,13个原位复发。

绝对性能肯定不好,但我们关注的是:

跟无肿瘤史人群相比,性能是否一致?答案很清晰。

  • 一致,在PPV、NPV上还略好一点;

  • 在NNTS(筛查多少人可以找到一个真阳)、CSO(组织溯源)这两个对卫生经济学影响巨大的指标上甚至相当惊喜;

换句话说,如果FDA/CMS认为Galleri在一般人群是可用且有效的,那么在肿瘤幸存者人群中这个结论只会更为坚定。

发病率足够高、性能足够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02

“人”愿做吗?

把这个问题翻译成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叫:依从性。

如果再拆分一下,是“首次依从性”和“长期依从性”两个维度。

1. 首次依从性

在PATHFINDER中,肿瘤幸存者的比例超过24%(1609/6578)。

而2019年的数据显示肿瘤幸存者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仅有大约5%(1690万/3.28亿)。

在无差别入组的情况下,为什么比例会有这么悬殊的差距?

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对Dr.Schrag(PATHFINDER的PI)的采访中找到答案。

“更高的发病率——恐惧,更理解筛查——认知,还有善良”

前两者都可以在真实世界中转化成更高的首次筛查意愿。

2. 长期依从性

考虑到肿瘤发病率的绝对值并不高,因此:

即使是高发病率的肿瘤幸存者人群,在一次肿瘤早筛中拿到阴性结果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阴性报告”这件事情,他们能感知多大的价值,决定了他们是否会有长期的依从性

——简而言之,愿意第二年再筛一次。

我们确实没找到这个人群直接的依从性证据。但是我们有一个间接的——同样“高风险”的人群。

在这次ASCO上,Grail还有个poster也很好玩,在一个大比例(59.4%)有一级亲属患癌的人群中,调研了一个问题:

假如拿到一个阴性结果,你们觉得有价值吗?

70.6%的人觉得很有价值,非常/极度愿意第二年复测的人是61.1%。

如果大家还记得Grail在资本市场日被挑战的10%复购率,就会发现这个数字有多sexy。

当然,这里面也不是那么严谨,因为调研里面没有谈钱的事情。

不过,总体来看,肿瘤幸存者人群的首次依从性和长期依从性应该都没问题,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

03

“能”做多大?

2017年发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上的一篇研究显示肿瘤幸存者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大约为5%。

到2030年,这个比例大约会上升到6%(2200万人左右)。

好像不够大。

这就是为什么引号打在了“能”这个字而不是“大”上面。

基数只是一方面,依从性则是撬动基数的杠杆。

上面刚刚聊到了一个接近6倍差距的依从性,那么:

6%*6=36%,这几乎是等同于1/3全人群筛查的生意体量。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类似的逻辑在Guardant Health就自己血检肠癌拉胯的AA敏感性和FDA沟通时也用过:

AA敏感性13.2%*3倍依从性=39.6%,四舍五入就是40%。和Cologuard2.0的43.4%也没什么区别嘛!

有趣的胖子本尊,公众号: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擦边大师:肠癌筛查“压线”掠过FDA

如果还不够清晰,我再举个例子:

小时候我总在想,全国14亿人,每人给我1毛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但实际上,没人给我这一毛钱,我实际到手是0。

而现在我偶尔写写公众号,不到1.5万的关注,每次总有几位好心人打赏几块钱,累积下来,居然也有了几千块。

这,就是高依从性在小基数下的魔力。

04

“你信谁”

今天这篇算是一个小小的诡计。

可别真用这套逻辑去忽悠老板啊....被老板揍了我不负责

起因是跟朋友聊感染检测市场时问了个很傻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扎堆做呼吸道?”

“因为每个人都逃不过呼吸道感染,而且一生要感染太多次”

按照这个类似的逻辑,我们也可以推导出:

“肿瘤幸存者的筛查是一个非常好的肿瘤早筛入门市场,易!肥!大!”

问题是,你信吗?

九哥前两天写了篇很扎实的推文,建议细读:基因赛道,能否担住千亿市场?‍‍‍‍‍

引申出一个问题是:经常有朋友问我应该如何看待各种研报上的数字,尤其是市场规模。

我的观点是:

研报,是学来“用”的,不是用来“学”的,千万别搞反了。

学来“用”,则一片光明;用来“学”,则万丈深渊。

如果说的再直白点,大概就是这个图:

自媒体的文章,同理,包括我的。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