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验医学人物口述历史—— 丛玉隆访谈录 采访时间:2024年3月21日 采访地点:北京丛玉隆教授家中 丛玉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原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专家组成员。1947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取北京市卫生学校检验专业;1967年毕业进入北京永定路医院工作;1979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临床血液病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分配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工作;1987年特招入伍进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工作至今。 主要工作:在国内外杂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以第一主编专著40余部。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及血栓与止血、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医疗、教学、保健、科研相关学术研究和工作。推动中国检验医学标准化,带领实验室率先通过国际ISO15189认可;推动中国检验医学学科发展,多个检验学会、协会创会主任委员,倡导检验医学产学研用创新发展。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第三、四、五届主任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分会会长。《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第四、第五届编委会总编辑。 获得荣誉:获得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荣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称号。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解放军科技、医疗、教学奖二等奖、三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共16项。获中央军委及总后勤部授予的三等功3次。 访谈节选 丛玉隆(以下简称“丛”):我是1947年生人,1963年由于某些原因和家庭的一些影响,我考取北京市卫生学校检验专业。1967年毕业,当时服从国家“六二六”的精神在基层医院北京永定路医院一干就是12年,1970年我担任了检验科负责人,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主任什么任职,我就开始做一些管理工作。 到了1979年,我以高分考入了山东医科大学临床血液病专业,读了三年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现在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第二年任副主任,负责医疗行政和诊断学的教学工作。1987年我又当了北大医院的首任的输血科主任,工作了将近一年左右。 丛:最重要的是检验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这个观念的转变,怎么能够从以病人为中心,进行检验医学的一些在临床的工作,特别是检验跟临床的结合和各个专业的发展。我读研究生读的是内科血液病,那么大家知道内科血液病临床跟检验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所以我从研究生毕业以后,虽然我读的是临床研究生,但是我的志向一直坚持在检验科工作,重点就是以血液学检验为主的临检的一些常规和其他的医教研工作。更主要的我是做了一些临床检验专业标准化的工作。大家知道形态学是检验科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检验科的看家本领,80年代以前,在老前辈的指引下检验科非常重视形态学的工作,但是由于90年代自动化仪器的出现,我们对自动化设备的弊端了解的不是太清楚,又加上当时工作量特别的大,工作的人少,在90年代到2010年就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全国临检专业忽视了形态学,造成了血常规不看血涂片,尿常规不看尿沉渣,不但严重的影响了医学质量、检验质量,更主要的还贻误了病人,误导了检验人员。当时这个在我国是非常需要解决的,从观念理念一直到技术层面的一个纠正错误,引导走到正确的路上。在10年里,我带领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检学组的全国各位专家,一个讲述形态的重要,第二也讲述了如何使用自动化仪器,特别是组织制定了尿沉渣的筛选标准、血常规、血液的形态学的筛选标准。通过这10年多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全国临检专业的专家不辞辛苦的工作,终于把这个错误的倾向纠正了,以至于慢慢大家又开始重视形态学了。从1995年一直到2008年,我还兼任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组组长或者临检组的组长,除了学会的工作引导以外,更主要的是做了一些临床检验专业标准化的工作,强调和发展了止血血栓检验项目的开展和提高,当时我和王鸿利教授一起通过国家卫生部的文件,废除了老的不标准的出凝血时间,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引导和工作,特别是对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这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今天的止血血栓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也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丛:从解放以后一直到文革前这个阶段是现代医学实验启蒙和实验室作坊阶段在解放前,北京医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解放后到文革前这个阶段是现代医学实验启蒙和实验室作坊阶段,在解放前,北京医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解放后到文革前是我国检验技能不断的提高的阶段,北京市检验技师从协作组一直到协会,这里的专家或者前辈主要是实验技术人员,比如说北京协和医院的齐长才、曹兴武、王惠珍、李家宏,北大医院的张国庆,铁路总院的候宗彪,还有天坛医院的赵荣光,实验技能非常的强,这对北京市检验技术启蒙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市检验真正起步是在1979年以后,1979年北京医学会成立了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当时的主委是王淑娟教授,北京医院叶应妩主任是副主委,正式的从中华医学会系列成立了医学会的检验医学分会,分会历经了很多主委,比如王淑娟教授,马纪平教授、杨振华教授、林其燧教授,我也是2000年后的主委,这个阶段是北京检验医学高度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全国的检验有突出贡献的阶段。比如王淑娟教授作为全国检验分会临检的组长,1982年在桂林召开第一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首次对临床检验技术的标准化,提出淘汰37项不准确的实验、对一些自动化应用特别是干化学的应用提出了标准化问题。叶应妩教授除了担任全国检验医学学会主委以外,还成立了全国的卫生部检验中心,对全国临床检验质量标准化、量值溯源、质量管理都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比如杨振华教授在任届的时候非常注意国际的交流,经常组织国内的大批学子、专家参加国际的交流。到后来历届的主委像马纪平教授在全国微生物检验、北京微生物检验方面,林其燧教授在全国临床生化方面,特别北京市检验的标准化方面,都做了非常重要工作。可以说在我们腾飞的40年里面,北京检验医学队伍,北京检验学会在全国检验界起了一个带头羊的作用。 监制:徐英春 主编:李永哲 整理:曹华 摄像:李彬 摄影:李彬 视频:徐明 编辑:杨洋,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