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哥说,投资已经不看IVD了。换句话说:IVD公司已经丧失了想象力,失去了资本吸引力。 绝大部分的初创公司可能熬不过今年冬天,来自资本的逃离,会导至没有造血能力的公司,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清算。建议各个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在目前的情况下,积极寻找能够进行产业互补的产业投资,在这个冬天续一口命,当下情况,唯一能救初创公司的可能只有产业基金了。 IVD公司作为轻资产行业,单纯的卖水行业,商业模式堪称完美,为什么走到今天,会被资本抛弃?伟人讲: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我的总结是,命不好。初步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1、口罩期间,天量资金,并没有带来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没有跨代更新,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口罩期间,各大IVD公司获取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技术的更新迭代过程,并没有追上资金积累的步伐。技术从本质上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在相对成熟的领域,90分产品想替换80分产品很难,唯一的可能性,是从60分跳到90分,讲究一个技术迭代和升级。2020-2023年,检测并没有发生大的技术突破,只不过把100美金的核酸做成3块钱。(某领导曰) 2、绝大部分的细分领域天花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叠加产品集采,市场空间更加有限。 对于绝大部分领域,资本已经看到了终局,谁是大赢家一目了然,生化,发光和微生物,已经不再有可能出现2010-2015年的那种黑马,时也,势也。幻想在成熟领域成长成第5级,基本不可能。不能用15年前的眼光看现在的市场,那是刻舟求剑。 前段时间,黄工的发光篇,大火,一如数据呈现,整个市场已经分化为两级,高端吃肉局和残羹剩饭局。再加上集采的压力,整个成熟市场,已经没有任何底牌可以打,没有故事,资本自然逃离这片没有想象力的市场。 3、拥有海外作战的集团,基本已经完成上市 倘若内求不得,那么向外拓展全球市场呢?这里面逻辑蕴含着一个很致命的bug,倘若在主场都活不下去,那么在国际市场上面对从国内修罗场杀出来的企业,为什么能赢呢?所以常凯申的经典理论(应该知道我要说的是哪句),我认为是适用于目前的IVD市场的,内求活,外求张。 在国内能够活的滋润,且具备海外作战能力,或者初步作战能力的企业,绝大部分已经上市。其余小厂,对于资本而言,不具备大的投资价值。 4、没有出现新的机会窗口,供给端没有创造新的需求。 如果技术没有发生大的变更,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新的机会,创造出新的市场?答案是有,但是很窄。 绝大部分IVD公司遵循的都是总代分销模式,这一套体系,稳固,可靠(主要是代理能垫钱和打通渠道),链条长,相应的带来结果就是成本出厂层层翻。这套陈旧的商业模式目前并没有被颠覆。 但是这几年,有公司不断的进行商业模式的新的探索,试图在传统的分销体系外,开拓出OTC诊断产品。其中的佼佼者非诺辉莫属。这段时间新上的HPV尿液筛查试剂在香港销售,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技术还是那个技术,模式却已经不是这个模式了。从这点上看,我个人认为,诺辉的市值被低估了。 总的来说:资本方认为,在目前大环境下,IVD公司一眼看的到头,不具备投资价值。 当然沧海还有遗珠,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值得再看看: 1、测序领域:mNGS产品能够极大扩张病原体诊断的市场容量 a)测序产品目前在用户端还是灰区使用,我个人认为相对于PCR的产品或者其他病原体诊断产品,这个是一个跨代的技术升级,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且目前mNGS的产品应该已经走到了NMPA不得不批的阶段。诸位去看看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技术平台的生产企业,例如华大,赛陆,赛纳,齐碳的新一轮市值和融资,国产核心技术平台就是核心竞争力。期待国产第一个mNGS试剂获批!那当真是有长坂坡燕人张翼德喝断长桥的气势。 2、早筛领域:我个人认为在癌症早筛领域,离天花板还太远。 前面第二点提到IVD大多数细分领域的天花板已经基本触摸到了,但是在癌症早筛领域,这个天花板太高了。目前癌症早筛多组学,多癌种的技术还未定型,低成本,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无创或者微创早筛技术,充满了无限可能。但是有一点: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里面,需要企业用漫长的时间和真金白银自证产品的有效性。打擦边球偏向临床辅助诊断的产品,从长期看,竞争力不足。所以,癌症早筛更像是勇敢者的游戏,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高临床壁垒,只有对自己最有信心的企业才有资格走到最后。 3、OTC诊断领域:相对于专业的医疗机构,个体健康销售更具备投资价值。 老实讲,我个人厌烦了这套代理体系,太冗长,太腐败。那种通过OTC进行自测的产品,更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明亮,轻快,简单,迅捷。对于OTC自测领域,新的商业模式必然带来新的市场。 对于成熟的,意义明确的,不需要复杂操作的,且检测意义明确的IVD产品的确是非常适合转化成OTC自测产品。当一个OTC自测产品具备消费性质的时候, 一个新的市场和群体猛地打开。 这个行业已经有几个隐形王者,我稍微贴下数据: 2022年,三诺实现营业收入28.14亿元,归母母净利润4.31亿元; 2022年,可孚医疗实现营业收入 29.77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3.02亿元。 假设:一个癌症早筛的产品有自测证,那会是什么光景呢? 总结:现在的IVD行业在没有技术大迭代,且商业模式没有新的变化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无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