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GS的崛起,会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吗? 要说最近IVD领域最为火热的领域,莫过于NGS,某第三方高管提到2022年该第三方累计检测tNGS 17万例,而同期的mNGS 全国检测数量为80万例。从0-80万,mngs花了7年时间,从0-17万,tNGS花了1.5年时间。据悉,今年该第三方tNGS今年预估检测要到100万例。 tNGS打破现有的病原体检测格局几成必然,mNGS危矣!多重PCR危矣! 接近完美的产品从产品形态来看,tngs几乎就是一个临床需求的接近完美的产品。首先,从检测的靶点来看,50-100重的病原体检测基本上覆盖临床上99.9%的常见的病原体检测靶点。其次,相对低廉的收费,tngs在临床上的性价比真是太高了,相比小几千的MNGS检测,tngs几百元的收费对患者和医生而言,比较友好。 再者,收益于外送模式,第三方可以及时的根据地域调整检测靶点,而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拥有足够的灵活性。 从这三点来说,tNGS的检测直击临床痛点, 0-17万的检测量暴增也不那么让人意外。 目前存在的问题 任何检测产品从ICL走向IVD都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从长久角度来看,第三方外送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产品的时效性,目前tNGS的外送基本是次日出结果,从时效性上,对于病原体检测时间还是偏长。 这个问题实际上给类似filmarray的产品类型,留下了一线生机。至少目前多重PCR的检测时间能够缩短到2个小时内,对于危重症病人,时间就是生命,超多重PCR目前对于重症患者还是最优解。只不过从临床注册的角度,时间太长,风险太高。知难行易,对企业而言,有时候,最难的反而是最简单。 第二、产品性能,LDT在国内一直处于灰区,没有成体系的监管法规,产品应用远远地跑在监管之前。tNGS涉及到靶点众多,其中整个检测体系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临床验证,甚至部分检测靶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拿到阳性样本进行验证,号称50重,100重,其中的偏门靶点检测性能对于普通用户就是开盲盒,无法证真也无法证伪。 其他企业有机会吗?出现了一个超增量市场,在整个IVD领域里面,说不眼红都是假的。可惜,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这个市场机会是看到吃不到。 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这个检测领域,它的核心竞争力是样本规模和市场渠道,这两者相辅相成。 市场渠道越多,样本量越大,单人份的耗材成本就越低,和上游的议价能力就更强,检测成本就越低,在价格体系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越能获取利润。 tNGS的检测不过是ICL(第三方)在商业逻辑上的延伸,利用现有的渠道提供产品服务,至于这个服务是由什么工具提供的,并不重要。 所以tNGS的市场竞争不是技术平台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这里隐含着另外一个含义,ICL既然不在乎工具,使用其他成本更低的技术平台提供服务也在意料之中,当整个市场成熟,核酸质谱又会逐渐取代tNGS成为ICL多重检测市场的新宠儿。 对于其他测序企业,这两个核心竞争力就是降维打击,一般的测序企业即没有这样的市场渠道,也没有这样的样本规模,强上的最终结果就是亏损。相反的,由于tNGS的极高性价比,会挤占原有的病原体检测空间和体系,会使得mNGS在临床端的检测急剧下降,mNGS企业的破产潮要来了。写到这里,真尼玛要感慨一声,跨行业的打击真尼玛残酷,从原来的分蛋糕模式,一上手就直接把桌子给掀翻了。 至于多重PCR市场,大家自行思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6年始,微生物,病原体检测领域突飞猛进,从mNGS,到微生物质谱,到新冠单检,到tNGS,针对某一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眼见高楼起,眼见高楼塌。 作为从业者,唯有多学习,多思考,多沉淀,才能及时避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