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英国第四常见的癌症。在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稳步上升,英国每年约有35000例。死亡率随着分期而增加,在英国,结直肠癌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0%。确定性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并辅以围手术期化疗。如何识别出受益于辅助化疗的患者仍然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II期疾病中。 微小残留病灶(MRD)定义为治疗后残留的微观肿瘤物质,临床上无法检测到,因此有可能导至疾病复发。最近,人们对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MRD和治疗后(包括手术切除和根治性放化疗)预后的能力非常感兴趣。 ctDNA检测仍存在一些限制。ctDNA仅占总cfDNA的一小部分,因此需要灵敏的检测方法。不确定潜能克隆造血(CHIP)是造血细胞中非肿瘤来源的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至假阳性结果。ctDNA分析有两种主要方法。最初的测量依赖于基于PCR的针对少数基因位点的技术。这种专注的方法既快速又相对便宜。检测极低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的能力带来了高灵敏度,数字PCR和BEAMing技术能够检测低至0.01%的VAF。然而,基于PCR的技术依赖于癌症遗传特征的已有知识,并且多重能力有限。最近,下一代测序(NGS)的发展使得能够分析更广泛的靶基因,并能够筛选未知变异。除了体细胞突变外,人们对ctDNA的特征越来越感兴趣,包括甲基化和片段化模式。 目前,临床上仍然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结直肠癌术后风险分层模式,目前的肿瘤标志物缺乏敏感性,并且在疾病复发后晚期升高。人们已经认识到,ctDNA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许多其他原发癌部位,包括胰腺癌、肺癌和乳腺癌中都得到了证明,但由于缺乏系统证据,对这种方法在结直肠癌中的有效性仍缺乏共识。 近日,来自英国的研究团队在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utility of ctDNA in detecting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following curative surgery in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综述文章。本综述总结了术后ctDNA在检测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MRD方面的效用,并比较了研究方法,以促进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整合提供最佳研究设计建议。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一 本综述包含的研究 纳入共37项研究,涉及3002名患者。纳入的研究纳入了结直肠癌的所有阶段(I–IV),其中6项针对直肠癌。文章发表于1993年至2021年,在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大洲进行。手术包括切除原发癌、局部复发和转移切除。中位年龄从55岁到73岁,男性参与者的比例从33-90%不等,平均53.2%。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至6.6年。23项(62.2%)研究描述了术后监测方案,包括体检、实验室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放射学。 术后首次ctDNA测量的时间从手术当天到术后13个月不等。19项(51%)研究使用了基于PCR的方法,15项(31%)使用了NGS,其中3项研究监测了表观遗传变化。14项(38%)报告了检测的检测限(LoD),31项(86%)规定了建立ctDNA阳性的cutoff。在基因panel广度上几乎没有共识,评估的基因数量从1到1021。在16项研究中,ctDNA中评估的突变是基于先前在组织(15)或血浆(1)中鉴定的突变。其中,在肿瘤中评估的基因组大小从4个基因到全基因组测序(WGS)不等。在32项(86%)研究中,术前也测量了ctDNA。 各阶段研究选择过程和研究数量的流程图。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二 ctDNA与PFS的关联 术后第一次液体活检时分类为ctDNA阳性的参与者比例为0至90.9%(中位数20%)。在3项研究中,没有患者在术后第一次液体活检时检测到ctDNA。ctDNA阳性受试者在随访期间复发的患者比例始终较高,且PFS中位数较短。根据术后ctDNA对21项研究(包括2645名参与者)进行了PFS的时间-事件分析。15项研究进行了多变量分析,12项研究评估了OS。持续观察到与ctDNA阳性相关的较短PFS,HRs在1.36和39.9之间变化。通过单变量分析和所有多变量分析,这在19项研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 基于ctDNA的PFS Meta分析 荟萃分析证实,术后ctDNA检测与预后不良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HR 6.92,CI 4.49–10.64,p < 0.00001](如下图)。 结直肠癌手术后ctDNA的PFS荟萃分析。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四 基于疾病程度、 辅助化疗和化验类型的亚组分析 根据辅助化疗的使用情况,在亚组分析中也观察到这种影响。辅助化疗HR 6.01,CI 2.96–12.21,p < 0.00001,无辅助化疗HR 10.3,CI 6.46–16.45,p < 0.00001;首次切除HR 7.93,CI 4.27–14.75,p < 0.00001,转移切除HR 5.08,CI 2.85–9.05,p < 0.00001;NGS:HR 8.87,CI 5.93–13,p < 0.00001,PCR:HR 5.37,CI 2.84–10.16,p < 0.00001(下图)。 基于疾病程度、辅助化疗和化验类型的亚组分析。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五 ctDNA与OS的关系 五篇论文中提供了比较总生存期(OS)的风险比率。在比较总生存期时,荟萃分析还发现不良预后与术后ctDNA检测阳性相关[HR 3.64,CI 1.63-8.12,p = 0.002]。 六 异质性分析 在多变量分析可用的情况下,还进行了荟萃分析HR 5.73,CI 3.34–9.84,p < 0.00001。统计检验显示出显著的异质性(p < 0.00001),I2值为77%,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根据标准误差绘制的效应值(HR)漏斗图显示出不对称性,表明存在出版偏差(如下图)。 漏斗图显示存在出版偏差。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七 总结与讨论 总结 在这篇综述中,研究团队证明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ctDNA检测阳性与显著缩短的PFS有关。这一关系在多个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证明,研究团队首次通过荟萃分析证明,这种影响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尽管有如此广泛的证据,但由于ctDNA研究在许多方面仍然没有共识,尤其是在ctDNA的分析时间和分析方法方面,这导至了本综述的巨大异质性,并且仍然是这一现象的临床效用的最大限制。 术后ctDNA测量可在多个方面影响临床管理。识别复发风险低的患者将能够识别不需要辅助治疗的个体,而辅助治疗完成后的ctDNA测量可用于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液体活检也可用于评估对其他治疗方式(包括根治性放疗)的反应。此外,ctDNA可用于指导治疗后监测,通过识别需要更深入监测的患者。 ctDNA采样时间 关于ctDNA采样时间的研究几乎没有共识。三项研究测量了术后和辅助化疗完成后的ctDNA,证明化疗后时间点是预后的更强预测因素。为了具有临床实用性,MRD的检测应在可能影响疾病管理的时候进行。延迟开始辅助化疗超过8周与更糟糕的长期结果相关,这意味着在纳入治疗途径时,术后ctDNA时间将是一个关键考虑因素。一旦从循环中清除了原发肿瘤的ctDNA,就应进行分析。测定时间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cfDNA随生理压力(包括手术)而升高。Henriksen等人最近研究了结直肠癌和膀胱癌术后cfDNA和ctDNA的序列;他们发现,术后4周内,短cfDNA升高维持升高,并建议对术后未立即检测到ctDNA的患者在4周内重复进行ctDNA分析。 基因panel选择 基因panel选择在精确肿瘤学的许多方面仍然是一个挑战。由于PCR和基于NGS的技术的结合,本综述中基因panel的广度存在很大差异。更全面的基因/突变panel将能够检测到更罕见的突变,但可能会出现CHIP的假阳性。 16项研究采用了先验肿瘤(tumour-informed)的方法,追踪先前发现的突变。这种个性化方法带来了提高特异性的优势,同时也使用基于PCR的检测实现了高灵敏度。然而,个性化化验开发的需要将在后勤上更难纳入日常护理。 鉴定体细胞突变的另一种方法是评估表观遗传变化。尽管在技术上测量更具挑战性,但甲基化变化在癌症类型中更为一致,并在癌症病理生理学早期发生。这篇综述中的四篇论文评估了基因甲基化。Parikh等人研究了103名接受I–IV期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的NGS分析中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并得出结论,整合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可提高MRD检测的敏感性。 检测灵敏度 在MRD中,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纳入的研究中,Suzuki等人报告了使用ddPCR的最低LoD为0.02%。在三项研究中,没有一个队列在手术后检测到ctDNA,但在所有三项研究,一部分患者继续复发,这可能表明ctDNA水平低于这些检测的敏感性。本综述中的大多数研究测量了术前ctDNA。在三项研究中,术前检测ctDNA是纳入术后分析的一项要求,这可能有助于去除“非脱落者”或“低脱落者”,即肿瘤不释放ctDNA的患者子集。 研究局限性 统计测试表明,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可能会影响本综述的重复性和外部有效性。这仍然是本综述和临床应用的主要限制。研究设计的差异将导至临床异质性。由于用于ctDNA分析的测定方法不同,这篇综述还将受到方法学异质性的影响。进行亚组分析可以部分克服这一问题。亚组分析仍然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可能是由于大量的变量。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测试表明转移切除亚组内没有明显的异质性,证实疾病分期是异质性的来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