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2上半年独立医学实验室注册数量,几乎和2021全年的总量相当。 面对不算友好的舆论环境,资本也没有预料到市场环境的变化急转直下,投资建设实验室的支出,不知道何时才能收的回来。 作为从业多年的行业观察者,只能对这些后来者说一声珍重。 防疫政策转变和疫情控制,导至新冠核酸检测收入存在快速下滑的风险。 有观点认为,面向ICL行业的医疗政策转变,帮助行业打开业绩天花板的可能性,几乎可以不做念想。 这意味着2021年-2022年极有可能是ICL行业整体收入的最高峰。 防止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可能是很多ICL管理者的心头大事。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希望能够从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后来者而言,面对基本成型的市场竞争格局,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才有可能杀出重围,实现有质量的生存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市场的样子。 一般来说,我们常把ICL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金域医学为代表的,已经成“一超多强”格局的综合性实验室,一类则是所谓的特检实验室。 我个人的分类则是倾向于分为三类,一类是综合性实验室,一类是技术平台导向的实验室,还有一类是以临床学科导向的实验室。 综合性实验室 金域医学与迪安诊断已经完成了全国布局,同时也在寻求不断下沉市场网络。 艾迪康、华银康等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区域,云康则不断拓展基层医疗市场。 即便是更基层的诊所、卫生院,也有快易检、云呼等企业进驻市场。 技术平台导向的实验室 主要是测序和质谱两个方向,当然不妨加上PCR。 以燃石、泛生子为代表的分子肿瘤ICL,以嘉检、迈基诺、赛福为代表遗传病测序ICL,应当分类在以技术平台为导向。 尽管是分别聚焦到肿瘤和遗传病,但是肿瘤和遗传病可以出现的临床科室实在太多,本质上都是以二代测序技术平台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不同方向的市场进入。 同样,主要从事mNGS也应该被归类与技术平台导向。以和合诊断、佰辰、豪思等为代表的质谱实验室,亦属于此类。 以临床学科为导向的实验室 这类ICL相对而言是数量最少的,最典型的是专注血液系统疾病的康圣环球。 尽管康圣环球已经选择通往综合性实验室的道路,但是无论是企业的发端,抑或是目前的业务结构,他依然可能被归类为以临床学科为导向的ICL。 当然,还有很多“小而美”的ICL代表企业,比如专注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与诊断的敏路思,血液移植的迪硕贝肯和博富瑞,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未一(欧蒙)和先声诊断,眼科疾病的智德检验。 综合性ICL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非常稳定,在不同的省份或区域均存在具备较大优势的ICL。 同时,这一市场主要还是聚焦在常规检验。 在肉眼可见的时间线上,常规检验物价和分成比例将会面临双双下调的局面,在这一市场主要考验的是规模效应和精益管理带来的成本优势,新进入者很难破局。 即便是存在较强渠道优势的区域第三方,受限于行业的低利润率以及影响范围,实在找不到扑进这片红海的任何理由。 以技术平台为导向的ICL也很难看到希望,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抛开新冠,这类实验室能真正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做的越多亏损越大。 一来技术导向的ICL推出的产品一般来说是领先临床认知的,势必要付出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 二来所面对的临床学科非常广泛,以实体肿瘤为例,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等。 对于一个分子肿瘤ICL来说,需要维护的KOL和推进的联合研究项目是非常庞大的,用有限的资源想去吃“无限”的市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遗传病测序、宏基因组检测、药物基因组、质谱检测药物浓度等等,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一种技术产品,多个客户。 而这一类ICL终于意识到其中的困难,全力转型“服务+产品”,往产业链的上游爬升。 那么只剩下第三个选择,以临床学科为导向的ICL,从目前来看是一种“小而美”的存在。 康盛环球聚焦血液疾病的那些年份,在这一细分领域无论是品牌美誉度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是市场领先,即便是目前四面出击,依靠之前打下的底子,依然占据不错的市场份额。 欧蒙诊断从神经免疫疾病出发,以神经内科为主要阵地,逐步覆盖神经遗传和神经感染,又开始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了。 很多年后我们回头看,ICL对自己的定位是多么重要。 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市场情况,坚定的选择细分市场,并不断满足细分市场需求,这不就是在供大于求时代的供给侧改革吗? 企业一定要做大吗?专精特新在新时代,会更受认可,更能生存,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