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国难财?新冠检测中,第三方检测公司的尴尬与困境
2022-5-13 15:41|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686|
评论: 0|来源: 基因江湖 | 作者:观镜
摘要: 第三方检测公司被举报、质疑、官方调查,已不是个别孤立事件,而且近期有扩大的趋势。
当前舆论环境下,阴谋论甚嚣尘上,情绪化的内容更容易形成病毒传播、破圈传播,也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关注。新冠IVD检测企业身处舆论漩涡,需要审慎评估自己所处的复杂局面,包括与政府/公众对话位置、形象困境、话语权困境和公关难度。承认自身价值,更要行业自律。 近日,上海某小区爆出一天测出13个“假阳性”,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涉及润达旗下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目前润达医疗已要求中科实验室启动内部自查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第三方检测公司被举报、质疑、官方调查,已不是个别孤立事件,而且近期有扩大的趋势。早期影响较大的案例,可以追溯到2021年1月,济南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在河北邢台市隆尧县第二轮核酸检测任务中,涉嫌谎报检测结果,被立案调查。而一年后的几乎同一时间段,2022年1月,郑州金域在河南许昌的核酸检测任务中,区域负责人张某东涉嫌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被立案,即社会广泛关注的“金域投毒”事件。日前,又有合肥两家检验所被官方点名,给予警告并暂停合作;上海、北京的部分检验所,也被官方通报,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这一系列事件破圈传播,在社会公众面影响巨大,自媒体也有各种解读,其中阴谋论甚嚣尘上。阴谋论的核心观点:新冠检测带给第三方检测公司高额利润,利益驱动下,第三方检测公司存在“投毒”、“报假阳”动机,以维持其巨大市场。对此,要深刻认识到,这种观点其自有其生存土壤、可能性、合理性、和广泛支持者。并非冷处理、视而不见、不屑回复、一纸回应就能够让事件自动平息。我们能看到,这一系列事件,给IVD行业的公众形象、涉案企业形象,已经带来巨大伤害,甚至产生信任危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个别企业、个别从业人员确实存在不规行为、不轨动机,可能还有如下:1.医疗公司对个体而言,天然的“邪恶”身份: 以著名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格列卫的发明公司和代理人,在剧中就扮演了不顾危重病人支付能力,贪得无厌进行利益攫取的邪恶形象。公众并不关注药物研发的九死一生和巨大投入,同样,也不关注新冠检测公司的背后的付出和生存环境。医疗行业与个体生存休戚相关,我们作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面临用药贵、检测贵的难题,这种不满、不安全感、及与公司组织间力量的落差,在恶性事件发酵后,很容易唤起个体对组织的敌对情绪。2.公众对IVD行业不了解,进而容易产生误解: 由于行业特性,和广告法的限制,IVD行业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频率较低,而专业、知识背景的限制,也注定公众并不能清楚了解行业情况,容易以偏概全,以局部解读整体,从而产生很多误解。例如对于检测中假阴性、假阳性出现的必然性,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的差异,检测流程与时效,非企业因素的不规范采样、运输条件的影响,耗材的影响等。3.IVD企业在现有宣传语境下的弱势地位: IVD企业现有宣传重点,在于产品、技术,垂直纵深,受众极窄;行业媒体的解读也局限在行业现状、企业状况、股市财报等。相较于政府官方新闻、知名自媒体的言论,IVD企业的话语权、影响力普遍较弱。在面临不准确解读、谣言时,企业回应途径有限,影响有限,覆盖有限。同时,“自证清白”也容易招致质疑。而政府部门对于一系列事件的官方表态或通报,往往言辞简略、没有最终结论;在特别时间段,甚至以打压、训诫为主,以督促行业自律。再加上这两年新冠检测企业“暴发户”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更是加重了公众对于IVD企业发“国难财”的联想。依靠IVD企业自身力量、行业媒体发声,挽回在公众中的负面形象,十分困难。 很多问题貌似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根深蒂固,不可解决。但或许还是可以做些努力。其一,重述下面几个事实,展现价值: 事实1:新冠检测企业,在新冠的早期发现、溯源、突变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最早武汉的新冠疫情之初,正是华大基因、微远基因的mNGS检测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踪迹(另开篇再记); 事实2:新冠检测企业,在早期医疗系统检测能力不足时、在历次大规模人群检测中、在对偏远地区的支持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减轻了公立医疗系统的压力。第三方检测数量占所有检测数量的比例,可以作为例证(笔者暂无具体数据);事实3:新冠检测企业,在海外输出了大量的检测产品,对于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4:现在新冠检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已经逼近成本区间,历史的各个节点,新冠检测的价格和利润,也远远低于国外同类公司;另外一方面,很多公司还面临着政府款项难回,赔本赚吆喝的问题;尽管现在疫情仍然严重,还远未到自邀功勋的时刻,但行业、企业的历史贡献,仍然值得被反复讲述,在“应该的”、“国难财”的论调中,去呈现行业、企业价值,不居功自傲,也不妄自菲薄。虽然这并不能解释目前所面临的复杂情况,消弭公众质疑,更何况历史也从来没有“功过相抵”的先例。但这种发声,我认为还是值得的。努力让公众,对于新冠检测行业和从业者,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中立的价值判断,这构成了平等、理性对话的基础。去主动影响政府、官媒、头部媒体、大V发声,相较自我发声,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谁去影响?头部企业、企业家、行业协会,此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关于对行业领导者的期待,可参看之前所述:行业领导者狂想曲。每一位行业从业者,影响身边的人。目前,新冠大多是政府采购行为,企业为能获得新冠订单,往往会承诺比现有产能更高的检测能力。但新冠检测,特别是疫情爆发地区突击式、运动式的检测,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几乎没有任何转圜的空间。这对于新冠检测单位而言,意味着不能出现任何的突发变故,包括人员、场地、设备、试剂、信息系统、供应链等。可以看到,部分企业正是因为没在政府要求的时间段内检测完成,因而提交虚假报告,被官方查处。检测人员、设备在高负荷、长时段工作下,也更容易出现问题,被动造成了某些隐患。 所以,对于新冠检测公司而言,在交付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去承接适量的检测样本,不夸大能力,与政府部门、合作医院做好沟通协调,甚至交底,可能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会让企业丧失部分市场机会。要警惕“老鼠屎”“搅屎棍”,行业联盟、协会、企业,对于个别企业、个别从业人员确实存在的不合规、甚至违法行为,应予以强烈谴责、划清界限。其三,积极与政府、公众对话,直面问题,讲真话,说人话:在遇到恶性事件时,对政府部门、公众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不合时宜的。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日常沟通交流,让政府明白企业的现状、企业的困难、遇到的问题,对于政府前期统筹安排、出现问题时的积极应对,都会有所帮助。与公众开展对话,应注意平台、方式、形式,切忌自说自话、缺乏温度,公众对官方论调的、冰冷的、套路化的话语体系已颇为厌烦,强力公关可能适得其反。说人话,讲公众听得懂的故事。最近央视网微博发布的“核酸检测员六七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就引发了公众强烈的同理心。平日,类似这样的典型人物故事、日常的科普知识宣传,以“人”为本开展公众对话,比发生事件后的强力公关,可能更有效用。 如果公司连自己的员工都不好好关怀,欺骗压榨,克扣工资,不兑现奖金,画大饼,PUA,很难理解这样的企业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会去以人性角度开展公众对话。近来科兴药业就身陷裁员风波,让人感叹,一边“盆满钵满”,一边“卸磨杀驴”,如果报道属实,这样的企业很难让人尊重。 以上这些,笔者并无实操经验,纸上谈兵,希望带给大家一些思考。行业人员、部分医院检验人员,在劳心劳力的同时,还得接受公众的不理解、责备,甚至怒骂,接受部分搅屎棍带来的后果,实属不该。头部企业、涉事企业、行业协会,需要主动发声,开展对话,消弭质疑,维护在公众心中的正面形象。好的行业环境、受人尊重认可的职业,也更能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