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至今,高值耗材两大品种心血管、骨科相继国采,整个产业链发生了剧变。除聚光灯下的医保局、企业之外,产业链上还有一个不该被忽视的重要角色——第三方配送、经销商。 于企业来说,带量采购考验的是成本极限,而对一众经销商等中间环节来说,这一考验,事关生死。 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特别是在医疗器械行业,回款、配送、代运营的第三方功能已深入产业的基因,集采之后,经销商话语权减弱,亟须进行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创新。 正如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所言,配送服务在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改革中承担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带量采购常态化下配送服务的发展趋势,才能将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引向深入。” 带量采购吹着产业集中化的号角,流通领域必然会同步朝着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演进。研判目前中间商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企业如何前瞻布局,或对产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医疗器械“去经销商化”? 研发、生产、流通、采购、使用,是医疗器械产业链上的五大环节,其中经销商和配送商是流通环节的两大利益主体,是连接生产厂商与各级医疗机构的纽带,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其中
根据官方数据,截止2020年底,全国药品经营企业仅有57.33万家,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高达89.86万家,是一个更为庞大和不可或缺的群体。 从功能来看,相比于药品经销商,医疗器械中间商不可或缺之处主要在于3点:
总而言之,相比药品物流体系,高值耗材在供应链每个环节中都有一定的专业壁垒,替代成本非常之高。 举一个实际例子,比如去年进行的骨科关节产品国采,报价中将“伴随服务”费用作为“打包价”的必要部分,这说明伴随服务是手术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除此之外,从成本的角度看,医疗器械不比药品,单个赛道容量有限,一个品种,很难养活上千人、覆盖全国的团队。 中间商升级换代,“新商业物种”诞生 带量采购之下,医疗器械经销商的变化主要基于2个逻辑:
基于这两个逻辑,医疗器械经销商开启了新时代下的“另类求生”之路。 影响一:中小代理商淘汰,“未来综合型平台”融合诞生 传统经销模式下,高值耗材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巨大,一个常见的说法是——经销商从厂商拿货价格仅占产品进院价格的1/3。 带量采购之后,这部分利润被极限压缩,自然会有一部分实力较弱的中小经销商选择退出舞台。 而选择留下的企业,也务必要做出改变。“将来的渠道会发生变化,一些规模较大、跨省的经销商,会走出原来纯粹的经销模式,承担相关医院的配送任务。”一位跨国高值耗材企业渠道负责人对医趋势表示。也就是说,经销商与配送商正在呈现融合趋势,分销、物流等传统业务与服务功能整合为一——被称为“未来的综合型平台”。 ▲医疗器械三种渠道模式,目前主要以配送模式、直销模式取代传统的经销模式 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头部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如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等。 观察美国的医药器械流通领域,与国内趋势一致。在上个世纪末,美国与当前中国的行业状况类似,渠道环节多、小、散、乱,不成体系。但在今天,器械流通领域Cardinal几乎一家独大,成为一个集分销、配送、信息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覆盖几乎各个细分领域产品线的综合式、一体化平台。 影响二:代理商“赔本赚吆喝”,疯狂抢货非带量产品 辩证来看,带量产品虽然不赚钱,但也有好的一面:以利润微薄的带量品种,打通进院通路,再以足够强的不带量品种做补充,增加产品的入院和上量。 2021年财报显示,多项产品被纳入集采的美敦力在中国销售额不降反增:
除上述逻辑外,这种增长还包含2层动因:
“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抢货时代。”上述渠道负责人表示,中国对于非带量产品的抢购,造成了全球性的短缺,“我们不带量的产品去年增长了100%-300%不等。” 从公开消息看,这种增长有迹可循,比如支架集采后,具有“介入无植入”概念的药物球囊使用量显著上升,甚至一度受到国家医保局的点名关注。 上游生产企业,做先知先觉者 市场的玩家可分为三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 集采之后,生产、配送、使用环节、配送环境大变,企业一定要做先知先觉者,前瞻性地推动渠道的变革。 对策一:未雨绸缪,前瞻性地推动流通环节转型 “带量采购带来的巨大影响,如果听之任之,原有的配送系统很快就会崩溃。”比如支架国采中,国产最大赢家微创医疗2021年出货超过100万根,相比此前增长数倍,对配送效率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在带量采购规则中,也给了配送方面非常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集采的变化,企业必须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判断和决定,“如果厂家坐视不管,等到经销商发现不赚钱,放弃配送了,体系就会全部混乱掉。” 反过来看,流通能力是集采之后,一个非常关键的软实力,通路打通后,对日后连绵不断的各地集采都有非常重要的先发优势。 对策二:利润下滑,精简运营团队 目前国采选择的支架、关节产品,都是临床使用成熟的大品种,也是很多企业之前的安身立命之本。 比如
团队调整,裁员潮随之而来。 “集采之后,省去了进院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企业只要保留一个较小的团队去完成订货、发货等基本职能即可,大部分成员都可能面临调整。”对于集采品种的团队配置,一位外资心血管耗材企业高管告诉医趋势。 据媒体报道,受首批耗材集采影响,美敦力拟裁员200人,主要以后勤和支持部门为主;雅培支架部门优化约80%,名单已出;波士顿科学冠脉支架部分集体降薪降职一级。 对策三:“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做平台型企业 集采之后,什么样的企业能赢在未来?这就涉及到医疗器械企业的终极发展问题。 与制药行业不同,医疗器械单赛道天花板低、周期更迭快,一般来看,想要获得资本青睐、稳固竞争力、分散风险,企业必须考虑多赛道发展。 行业元老级玩家诸如强生、美敦力,都是借由平台化、跨赛道扩张,获得资本和市场的青睐。
国内医械公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历程,也一直在有样学样地遵循“跨赛道扩张”的逻辑。
集采之势,浩浩汤汤,顺势则为,逆之则惘。 重塑还将继续,整个产业的业务流和架构也将发生深远变化。 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潮流,已经有前瞻者作出变革的表率,无论成功与否,这些探索与冒险都值得尊敬。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