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核酸检测在医学诊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核酸检测易受到不同检测原理、样本基质、检测病毒基因变异、人群中基因多态性以及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至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在准确性、量值、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也出现较大的差异。 为使不同实验室,不同方法间检测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就必须使检测标准化。但由于缺乏一级参考测量程序,所以大部分核酸类标准物质也都是经过多中心合作联合定值,其制备过程已经程序化。在定值方法上,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磷元素同位素定量方法、脱氧单磷酸核苷定量的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数字PCR方法等。其中数字PCR方法是比较新的一种DNA定量技术,此方法不需要线性标准品即可计算出待检DNA分子的拷贝数,目前NIST等国际机构已有核酸标准物质采用数字PCR方法进行定值。但是现有的技术还很难从绝对意义上对核酸的量值进行确定。 一般WHO为病毒核酸扩增技术制定的国际参考物质来源于稀释后冻干分装的且含灭活野生型病毒的人混合阳性血浆,表述单位通常为Iu(internationalunit)。这种标准物质量值为WHO经多中心研究确定其可以作为第一个国际标准物质或参考制剂后,通过主观方式赋予的一个标准数值,后来的替代标准则以第一个标准值为标准继续通过国际多中心合作来定值。规定Iu可以使某种物质的生物活性在国际上使用同一种计量单位表示,而使不同于国际单位的单位体系具有互通性。近年来国内在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研制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血清标准物质、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血清标准物质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其量值可溯源到第一代国际标准品。人脲原体核酸检测国家参考品,人乳头瘤病毒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国家参考品等的建立也对相应检测项目进行了规范。 此外,国内已发布的核酸标准物质还包括乙型肝炎分型、丙型肝炎分型、人免疫缺陷病毒一1、人免疫缺陷病毒.1分型、人免疫缺陷病毒.2、沙眼衣原体、禽流感H7N9、结核分枝杆菌,EB病毒等。以上介绍的核酸标准物质大部分是用接近天然基体的生物材料制备而成。目前国内也有实验室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基于MS2噬菌体衣壳蛋白包装外源RNA的病毒样颗粒,研制无生物传染危险性且稳定的RNA病毒核酸质控品和标准物质。 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建立能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及相关试剂产品进行有效性能评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用多中心合作标定的方式研制了测序仪性能评价用DNA参考品和高通量测序检测外周血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参考品。针对高通量测序检测外周血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的影响因素,如母亲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含量、胎儿三体的不同类型(如标准三体、嵌合体以及平衡易位突变等)对结果的影响、DNA序列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特别是高GC含量序列对结果的影响、小片段DNA分子在分离纯化中的片段筛选、文库构建中的偏移、测序文库的库容和量、在软件分析中采用的算法主要基于的统计学原理、在结果分析中原始数据是否符合统计学要求、参考数据库的建立等,高通量测序检测外周血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参考品中针对性的设计了数据量控制参考品、阳性参考品、微缺失微重复参考品、嵌合体参考品、检测限参考品、阴性参考品等参考品组成了参考盘,可以合理地进行产品质量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