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美脱钩,国内国际双循环,医疗器械采购偏向国产,罗雅西贝如何应对? 自从2016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持续恶化,脱钩的趋势愈加明显。在国际环境已然发生变化的当下,党和政府顺势提出双循环发展目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中国适应外部变化、进一步激发潜力的必然选择。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消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从竞争到超越竞争…… 具体到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IVD)领域,大多数业内人士已经觉察到医院采购越来越偏重国产化,除了少数国内不能制造的高端器械,对于大多数国产可替代器械,医院集采招标明显倾向于国产产品。体外诊断领域,生化、免疫、分子诊断各个板块,国产替代正当时,不过目前IVD市场主体仍然是罗氏诊断(罗)、雅培诊断(雅)、西门子诊断(西)、丹纳赫(贝)4家进口厂商,小编不禁为四巨头后续在中国的市场发展捏一把汗。然而小编的顾虑是多余的,罗雅西贝四大家对于当下的双循环背景早有布局,甚至他们的国产化水平超过国内IVD公司。本文想与诸位探讨一下罗雅西贝四巨头在国产化背景下的突围之路。
国产化的定义 在当前新形势下,准确理解国产化和双循环并非易事。国产化并非保护本土品牌的产品,驱逐国际品牌的产品,而是鼓励各品牌厂家将生产制造放在中国境内,促进我国境内各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随着这些年,我国制造业水平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例如罗雅西贝,倾向于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将生产制造放在中国境内,实现国产化。与大多数人的预期不同,许多大型医疗器械和IVD国际品牌,例如罗雅西贝四巨头,并不排斥国产化,他们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拥抱国产化。 双循环也并非只顾及国内大循环,禁止国际产品的输入,而是要取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国际品牌的国产化需要原料、技术、资本从境外输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本土品牌严重依赖于境外原材料采购。如果切断了国际循环,禁止境外输入,本土品牌的发展也会面临困境。 罗雅西贝4巨头自信满满迎接国产化,与他们深耕多年的本地化布局密切相关,以下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罗雅西贝四巨头的本地化布局。
罗雅西贝的本地化布局 罗雅西贝四巨头在中国的本地化布局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丹纳赫旗下的贝克曼率先在江苏省苏州市建立了试剂工厂,接下来罗氏诊断和西门子诊断分别在苏州和上海建立了生产基地。雅培虽然没有直接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但是它旗下的美艾利尔(Alere)国产化程度很深,Alere曾于2006年收购杭州艾博,作为其中国区的总部。综合来看,IVD四巨头的本地化程度:丹纳赫 >罗氏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