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sir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成长,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思维。 如果知识是数据,那么思维就是处理数据的算法。没有丰富的知识输入,思维不可能持续优化;而没有思维的处理,知识就是沙堆里的硅。 研sir的粉丝中,以研发工程师居多,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一个研发工程师如何在知识和思维上进阶。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思维是一种习惯。 谈思维是一件很空洞的事情 ,因为思维实在看不见,摸不清。它不像知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经常听到人说,你说的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这就是一种思维习惯。所以思维不在于你知道还是不知道,而是你算法的固化和自进化,而固化和自进化,就是一个思维惯性。
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取决于知识的更新速度
研发在大部分的公司里都是核心岗位,因为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岗位,而知识的输入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于知识密集型的岗位,自然是知识越多,越吃香,所以研sir对于研发工程师这个岗位是非常看好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知识这个东西是有更新速度的。知识更新的速度越快,旧知识的含金量就越低,这点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老的开发工程师跟不上趟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在某些企业,已经喊出开掉35岁以上的开发工程师了。 对于IVD行业的研发工程们,研sir觉得还不必过于忧虑,毕竟IVD行业的技术更新还是比较慢的,值得慢慢沉淀和积累。
底层知识的重要性 不知道是不是研sir孤陋寡闻,这个世界的底层知识更新实在很慢。上面说过,更新越慢的知识,越值钱(谈钱有点俗,但是没办法,这个最容易量化)。当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时,一定有一些知识是长时间不变的。 比如,物质守恒、能量守恒,比如电容是如何工作的,电感是如何工作的。有了这些底层知识,后面的高楼大厦才不会轰然倒塌。不要说高中知识不重要,也不要说大学知识不重要,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持续成长的基石。
上层知识不重要吗? 有一本叫《快思考与慢思考》,具体内容不赘述,研sir看了之后,总结了一些东西,分享给大家。什么是慢思考?当你刚入行时,你去测个加样精度,发现CV不好,怎么办?先列个思维导图,再一个个排查,这就是慢思考。慢思考有个好处,不管是列举法还是推理演绎法,它给人的感觉很踏实。但是它的缺点只有一个字:慢。那么什么是快思考?1+1等于几?你不需要掰着手指头算,就知道等于2的时候,你的快思考模式就形成了。 在远古时代,人类识别危险的方式,基本就靠同伴的提示了。如果一群同伴发了疯似的向一个方向狂奔,你还想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大概率被老虎吃掉的人就是你。有人说这是乌合之众,人云亦云,但是这是人类规避风险最省力的方法。这是一种快思考,凭着底层知识+固化算法,做出经验的判断,大概率不会错。慢思考与快思考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没有人生来就知道1+1=2的,手指掰多了也就知道了。所以我们要夯实底层知识,理解算法,能文能武,能快能慢,该快就快,该慢能慢。
哪些思维很重要? 上面说过,思维很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思维最重要呢?能够自进化的思维最重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保持求知欲就是很好的自进化思维。 全局思维 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其上下游的链接。比如研发的上面有市场,下面有生产。即使在研发的岗位当中,也有电子、机械、光学、液路、软件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知识当中,容易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当你设计时序的时候,你得考虑软件工程师看不看得懂;当你在设计结构时,你得考虑生产人员好不好装配;当你写客户软件时,你得站在客户的角度看看方不方便使用。更进一步,你的这个技术方案对于公司整体技术方案的适配性怎么样,也应该考虑考虑。
持续学习 在工作中积累的更多的是经验,而如果想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内去汲取营养。研sir见过非常优秀的研发工程师,从原理到方案到应用,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人家的,还是躺在专利里的,都门儿清,关键还能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你,他所理解的东西。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定期搜一搜别人的专利、多去看看别人家的方案、巩固基础知识、与行业里的人广泛交流。有了学习-实践-归纳-学习这样的循环,成长就唾手可得。
总结一下,一个优秀的研发工程师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学习的热情,通过广泛的学习和交流,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当然,最重要的,是养好良好的习惯,包括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讲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真的挺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