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生物谷位于上莱茵河流域,包括法国的阿尔萨斯、瑞士的西北部和德国的南巴登地区。这个相对较小的地区拥有世界制药工业40%的业务,包括700多家生命科学企业和200多家学术或公共机构。数万名科研工作者聚集在这一地区,使生物谷成为欧洲三大最密集的生物区之一。巴塞尔生物谷成立于1996年,创始人的愿景是将法国、德国和瑞士的高科技生物产业联合起来。这是欧洲第一批大规模促进生命科学发展的倡议之一,阿尔萨斯、瑞士西北部和巴登南部三个边境地区在90年代中期因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出潜力而脱颖而出,为统一规划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该地区包含数个研究机构、而且也是诺华、罗氏等大型企业的总部,除此之外许多大型制药企业也在该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如强生、礼来、辉瑞、赛诺菲等都在该区域有重要部门。随着该地区的发展壮大和相关企业的进一步成长,该地区有望成为欧洲的“制药心脏”。[1] 生命科学企业与该区域经济关系[2]20世纪80年代末,乔治·恩德斯和汉斯·布林纳首次构想了生物谷。这两位当地企业家非常清楚该地区的吸引力。恩德斯说:“阿尔萨斯、巴登南部和瑞士北部地区最重要的力量是它的人民”,“创业者发现高素质、高积极性的员工数量异常庞大”。恩德斯和布林纳开始集思广益,设想着一个生物技术的“硅谷”。该地区的发展和诺华的建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诺华的历史可追溯到与之存在命运交集的三家公司:嘉基公司于18世纪中期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经营化学品和染料贸易;汽巴公司于1859年开始生产染料;山德士于1886年在巴塞尔成立一家化学公司。1996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合并为诺华,国际总部在该地区成立。这证明在该区域进行产业整合的时机是对的,到1996年底一个生物谷促进小组成立,生物谷概念开始推行。三个地区之间的跨境项目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兴趣,并进一步利用国际关注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生物谷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开发一套合理高效的合作机制,以帮助企业和个人成员共同生活和工作。1998年,生物谷的每个成员国成立了一个国家协会,即巴塞尔生物谷平台协会、德国生物谷协会和阿尔萨斯生物谷协会。工作人员个人、学生和公司可以作为会员加入各自的国家协会,每年缴纳会费。费用是象征性的低费用,随协会的不同略有区别。 协会成员能够访问生物谷的内部通讯系统,通过电子服务让会员了解该地区的活动和发展情况,组织地区间和国家间的会议和展览会。会员还可以访问生物谷不同公司的产品生产、出口以及合作交流情况。除了建立线上通讯网络之外,生物谷还举办多种线下活动。例如通过圆桌讨论会,将学生、研究人员和投资人员联系起来;每年10月在该地区的五个城市举行生命科学周;每年一次的年会向全球生命科学界展示生物谷成员和研究成果;并通过每季度出版生物谷杂志报告该地区的生命科学和应用研究。生物谷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组织,它的部分成员的历史却非常悠久,这些成熟的企业与新生企业一道为生物谷提供了创新活力和杰出成果。除罗氏、诺华和先正达将企业总部设在巴塞尔外,其余大型药企如辉瑞、礼来、赛诺菲-安万特等均在当地设有重要分支机构。 罗氏制药于1896年在瑞士巴塞尔成立,比生物谷早了大约100年,公司的国际总部目前仍在巴塞尔,65000名员工中有5000名在该地区。罗氏是全球制药和诊断领域的领导者,业务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提供肿瘤、免疫、传染病、眼科和中央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药物。同时罗氏也是体外诊断和基于组织的肿瘤诊断的世界领导者之一,以及糖尿病管理领域的领跑者。 诺华的历史可追溯到与之存在命运交集的三家公司:嘉基公司于18世纪中期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经营化学品和染料贸易;汽巴公司于1859年开始生产染料;山德士于1886年在巴塞尔成立一家化学公司。三家公司合并后成为诺华公司,目前它的核心业务为各种专利药、消费者保健、非专利药、眼睛护理和动物保健等领域。诺华对于诊断,预防性用途药物的研发,诺华也多有参与。2000年,诺华集团的农化产业与阿斯利康的农化产业进行合并,因此先正达集团诞生最初,诺华集团拥有其61%的股份,阿斯特捷利康制药公司拥有39%。先正达公司专注于农化领域,这家农化巨头在全球拥有28000名员工,无论是从社会还是环境角度来说,自成立之初,先正达一直不断提升企业责任心。由于生产和销售农药、杀虫剂以及转基因农产品,瑞士的这家企业在很多国家都备受争议。该公司与其他四家大型跨国农化公司一起,控制着世界50%以上的种子市场,垄断着近半数的农作物技术专利权。赛诺菲-安万特在巴塞尔地区设有重要分支机构。2004年,赛诺菲-圣德拉堡收购安万特成功。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在欧洲排名第一。其业务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现拥有约11000名科学家及100000名服务于健康事业的员工。依靠世界级的研发组织,开发创新的治疗方案,赛诺菲-安万特在七大治疗领域居领先地位: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肿瘤学、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内科学和疫苗。该区域汇集了700多家生命科学企业和200多家研究机构,涵盖制药行业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人才库具有极佳的广度与深度:从学术、临床前期和临床研发、监管政策、生物技术和知识产权法,直至商务开发、商业和金融专家。[3]其中巴塞尔大学和苏黎世理工起到了学术人才的培养作用,罗氏和诺华作为大型药企则更有利于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知名研究机构背靠制药公司,为药物开发创造了最佳条件。对于各大园区,政府投入了许多资金。瑞士联邦政府每年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数亿瑞士法郎;联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主要对生物技术新兴领域、成果应用转化进行支持,通过承担产业和大学之间合作研发项目的50%支出来促进技术转让,每年在生命科学方面的投入大约为6000万瑞士法郎。而作为瑞士、法国、德国三国交界的生物谷,受到了整个欧洲的关注和扶持,在国际合作上做的更好,跨国企业能够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合作,这极大的促进和产业的进步和升级。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探索,生物医药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很值得重视。巴塞尔生物谷的成功,证明了集中高新企业、搭建良好平台并给予适当鼓励扶持非常有助于创新企业的诞生和成长。研究这类生物谷、医药基地、药谷的成长,对于国内相关产业区、工业园的设立和发展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参考资料: [1] Allison L. Byrum, BioValley A trinational biocluster [2] www.biovalley.com [3] 吴越, 瑞士“药谷”是怎样炼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