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临床实验设计的产生 临床试验为药品、医疗器械提供医学证据,是通过对多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而进行的审评环节。在做临床试验设计时,研究者出于伦理道德及经济成本的考量,在研究前选择尽可能减少较差试验方法的试验次数,提升试验效果,自适应设计也由此而产生。它是一种基于已有试验结果,对未来的试验进行调整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 相比传统临床研究,自适应设计基于前期已产生的数据调整方案,有利于控制试验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可以按照伦理道德要求,对临床研究方案进行优化,具有高效灵活的特性。同时可通过实时数据统计、中期分析等方法,为自适应设计提供依据。 本篇文章将就“自适应临床试验设计”进行介绍。 自适应实验设计与传统平行对照对比 自适应设计中一种常见方法:受试者受益的胜者优先Pw(play—the—winner)分配方案,就是基于伦理学的要求产生。PW分配方案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具体表现为:治疗结果好的处理组将接受更多的受试者。简而言之,某一组前期受试者被治愈百分比越高,后面受试者被分配到改组的概率就越大。 传统临床研究平行对照一般选取1:1或者1:N的固定人数随机。 艾滋病临床试验组(AIDS Clinical Trial Group,ACTG)在1991年-1993年的临床试验,其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新药齐多夫定(AZT)是否利于减少母婴之间的HIV垂直传播风险。 从1991年4月到1993年12月,共有477位孕妇参与了试验,她们被分Placebo(安慰剂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1:1随机化后病人等概率被分成两组。最终有Placebo组238位人,治疗组239位人。通常情况下,需12周的时间来诊断婴儿呈HIV阳性,24周的时间诊断婴儿呈HIV阴性.在试验结束时,发现在Placebo组中有60个婴儿呈HIV阳性,而在治疗组中只有20个婴儿呈阳性的,这个结果表明Placebo组中HIV呈阳性的婴儿数是治疗组中HIV呈阳性婴儿数的3倍,同时表明孕妇接受AZT治疗,婴儿免受HIV感染几率更大。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研究者Zelen和Wei(1995)提出,若采用自适应设计,即随机化胜者优先规则,则在上述的临床试验中,平均将会有360位病人分在治疗组接受AZT治疗, 117位病人分在Placebo组。这样,在治疗组和Placebo组中都会有30个婴儿HIV呈阳性.总体来说,相比随机化临床试验,将有20个受试婴儿免于遭受HIV感染。 传统临床实验设计方案1:1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 自适应设计和传统设计的差异 结语 药物及医疗器械的研发是多阶段的、综合的决策过程,每阶段都应有所取舍,以避免决策失败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要求临床试验设计具备灵活性,以便可以在试验过程中适时做出修改。 自适应设计作为新兴方法学,因为适应了临床研究严苛要求而备受青睐。与传统的临床试验方法不同,自适应设计不是简单的在各中心把各种处理以同等机会分配给患者,而是从药物的研发成本、速度和伦理的角度出发,在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时对试验做出适时调整,而不危及其整体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1.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年8月第29卷第8期总第363期 2.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14卷2期 46-48,73页 3. 《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42卷2期 127-132页 4. 南方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 2017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8年13卷6期 684-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