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至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比积,是指将不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 [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红细胞压积降低:见于正常孕妇、各种贫血患者以及应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维生素A等药物。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 [临床意义] 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的贡献。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全血粘度高而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大)。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增高。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异常蛋白血症、感染性胶原病、炎症、恶性肿瘤、合并微血管障碍性糖尿病,心梗、手术、外伤、烧伤。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 [临床意义] 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一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天变化明显。 2.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变形明显低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也有类似改变,有血管并发症者更差。 3.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状,变形性降低。 4.多发性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雷诺氏病、高血压病、肿瘤均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吸烟也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 1.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 2.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3.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变化。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至疾病的发生。 [临床意义]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叫红细胞电泳时间。影响电泳时间的因素主要与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浆粘度的增加有关。 [临床意义] 缺血性中风、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红细胞电泳率都降低,电泳时间延长。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它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及某些产科急症。 2.纤维蛋白原增多见于妊娠晚期妊高症、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烧伤、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及剧烈运动后。 深圳东亿医学检验实验室是深圳市唯一一家综合性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依照ISO15189和CAP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和运营,拥有一批具有多年三甲医院工作经验的病理、检验界行业精英,搭建了具有国际标准的病理诊断平台。诊疗科目包括病理诊断、临床体液、血液专业、微生物学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临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专业等,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精准的医学检测及病理诊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