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谢邀。
单向通道是这样的。
<hr/>广州前几天明确电动自行车限速时速15公里,有骑手胖友私信问:哥,这还送个鸡儿外卖。
骑手时速一般小40。
我回:估计最后,互相折腾。急了,一堵、一围、一闹,又默默放宽。
其实不用这么闹,各方都有合理的出发点:广州非机动车道就那个鸟样,过窄不连贯,出于行人和车辆安全是可以管;而骑手们本身被平台算法禁锢,又是靠速度吃饭躲罚款,也有理由要求不要管的那么严。
但咱这是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单向通道,极度缺乏烈度内的博弈平台。不仅是有关部门与骑手之间,骑手与平台之间、有关部门与平台之间,基本也没有。
结果就是:最基层的往往要承担最重的成本,直到绷不住,才有回调可能。
小病熬大病。
<hr/>“服服帖帖生孩子”,典型的单向、上位思维。
这也很正常。之前的少生也不是什么博弈,是形成权威结论后的自上而下贯彻;
如今要多生,惯性依赖,再次寻找能自上而下贯彻的方法。
但这套思维有个缺陷:万一对面躺了呢。
对于一个想动的人,栅栏是有效果的;但对于一个躺平的人,有没有栅栏没意义,反正他不动。
就像这两年甘地口碑有好转之势一样,小胖友们也会逐渐发现不合作的妙处: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当然,狠一点可以上鞭子,例如单身税这种。
但鞭子也有成本,还很多人可能宁愿挨鞭子也不动。
<hr/>说到底,万事一本账。
小胖友们一边为集体主义的美好感动点赞,另一边在购房生育等真切关乎宏大叙事的事情上冷感。
今年前11个月新建住宅销售额下降20%、去年总和生育率跌到1。
说白了账没算平。
按24版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
低收入组平均12.6万、中收入组44.7万、高收131.5万;
上海和北京家庭平均分别101万和93.6万。
看上去中低组每年就是多花万把几万块钱,但小胖友们扪心自问自己的储蓄率,以及未来十年的抗失业抗收入波动能力,多数人还是会虚。
何况22年时咱人均年消费支出也就2.45万,万把几万不是小钱。
其次,养娃不是只花钱。
在0-6、7-12、13-18岁三个阶段,母亲每周闲暇时间分别减少12.6、7.7、5小时,父亲分别减少8.8、5.5、2.8小时。
这还是一胎数据,二胎再减俩小时。
咱上个月的周平均工资时长是48.9小时。如果加上至少1小时的来回通勤时间(21年主要城市平均单程通勤36分钟),这意味着很多人是早上八九点起床到晚上七八点回家。
离合理睡眠点已经不足三小时,然后要再多花一个半小时专心照顾孩子(实际绝对不止),再留余量处理家务,甚至还有父母杂事,甚至还有加班。
闲暇时间基本没有,锻炼更难说。
钱的账已经不好算,时间的账更难看。
小胖友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提高了。在这种环境里,他们会不自觉地意识到:一个人能努力过好就很不错了,在这么逼仄的节奏里带孩子,我很可能成为一个不称职的父母。
生育意愿进一步降低。
<hr/>所以结论也很简单。
个体上各有各选择,但宏观上一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很多人努力论证“西欧发了福利生育率也没明显起来”、“教育水平提高的必然”、“主要是性别对立话题的影响”云云。
这些讨论本身没啥,但从博弈角度看,并不能为已承担生育成本的群体带来什么改观。
所以还是会继续跌下去,数字是唯一能被简单看懂的语言,尤其是面向单向通道。
<hr/>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