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可以用来做什么? 三十年前,他还只是一名在生物兴趣小组中摆弄透明骨骼标本,给鸡蛋注射鸭蛋蛋清后尝试孵化的高中生。 三十年后,他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他所在的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恶性肿瘤分子遗传学领域肺癌遗传易感性的风险评估与个性化预防、针对肺癌化疗疗效和毒副作用的个性化用药指导、脑胶质瘤遗传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基因检测与基因操作技术领域与低频突变基因检测结合的肿瘤个性化用药和随访预后、 应用高效安全条件性基因编辑系统所做的基因功能研究。 而你在最近听到的他,或许是复旦那场某新闻界名人的生命科学领域交流会上与之激辩的复旦大学教授。 那么,拨开这层层浮于表面的云雾,卢大儒,是谁? 造梦:兴趣引领奇思妙想,探索之间与你相遇 回首中学和高中,卢大儒教授还是忍不住满脸笑意。 中学时代,课上中学生物老师邰钟济的启蒙、课外科普书籍的阅览引领卢大儒来到了生物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来;而到了高中时代,在兴趣的驱动下,在生物兴趣小组所做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自由探索实验更是让卢大儒生出了生物情结。 当然的卢大儒还只是对生物学感兴趣,没有到遗传学的层面。“我个人属于喜欢玩的类型,各种活动都乐于参与。后来我们建立了生物兴趣小组,做动植物标本,制作简易显微镜,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鸭蛋清鸡蛋”事件。 当时卢大儒和其他组员突发奇想,把鸡蛋和鸭蛋的蛋清进行交换,想知道鸡长出来是什么样子。由于学校没有相匹配的条件,他们还专门跑到养鸡场区孵化那些被他们换了鸭蛋蛋清的鸡蛋。当谈到孵化的结果,卢大儒教授笑着自我调侃道“当然可能是我们的操作力度太大,小鸡们都没有孵化出来!” 而真正对遗传学感兴趣,是课外阅读科普书籍时的触电。“书中有很多关于遗传工程的介绍,例如基因工程胰岛素;关于牛满江和童周第共同研究的mRNA注射获得“童鱼”等等的文章。”在与初步的遗传学接触过程中,卢大儒逐渐感受到遗传学在生物学中是有多么的有意义。“我们常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生活中很有趣的东西与遗传学联系之紧密,也让他爱上这门学科。 有了兴趣之后,当得知复旦大学遗传学很强时,卢大儒便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报考复旦大学遗传学。 入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奋发只为与你相识 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复旦寻梦之路却不好走。 “四十多人的班级,大概有五个省级状元,一个全国状元。同学之间为了抢座位,为了一个A与A-的区别,常常互相之间怀有瑜亮情结。” 面对班中唯考试成绩论的激烈竞争,卢大儒并不感到很惬意。卢大儒教授不无遗憾的表示“在对成绩的追逐中,忽略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包括同学间的友情,因此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有些疏远。”但是另一方面“在食堂的勤工俭学令我找到了自己的物质食粮,而在图书馆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食粮。” “后来,我高考的志愿全部都是生物工程相关的专业。” 后来,也成功圆梦。但是在大学阶段,卢大儒又面临新的彷徨和挑战。 中学时卢大儒总是信心满满,“即使不做作业也常考第一,但是到了大学却没有了那么多第一,这难免让人小受打击”。同时,略显枯燥的大学生活也让卢大儒感到些许没有动力。以至于在考上了研究生时,他犹豫到底要不要读下去,有些担心会不会只是无聊大学生活的延续? 而当时的一个契机也为卢大儒也带来了另一个选择。 一位来自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老师来复旦招生,“这就像是毕业找工作”,对卢大儒提出自己申请到了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希望有人一起完成。当时的国自然有多少经费呢?两万块,当然现在有一百万不止了。同时正值苏州大学成立了江苏血液研究所,这位老师给卢大儒的机会是三年之内卢大儒可以随时回复旦。 抱着“增加一点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可能会更有帮助”的想法,卢大儒在这里开始了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研究。” 圆梦:挫折成就左右为伴,磨练之中与你相知 万事开头难。研究伊始,遭遇挫折在所难免。 最初做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时,老手们总是熟练地完成操作,而他们这些新手则屡战屡败:“力气大了就把染色体打散掉,力气小了染色体又分散不开来;显色的过程中,条带要么是不清晰无法分辨,要么就处理过头”。一遍一遍的重复,这着实令人头痛。 当然这个阶段还不算科学研究,只能算是基础的技术学习。到了后面研究生阶段做研究,又需要进行预试验,更会发现很多东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希望表达的基因不表达,希望整合的反而丢失”。 卢大儒教授严肃得说道:“任何科学研究的开始都是失败。成功也是在失败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来的。做着做着,你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错误也越来越多。” 说到这里,卢大儒教授却像是松了一口气,露出笑意:“这也没什么关系,科学研究就是不断的出现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不断的创新和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精神下,之后的漫长研究道路上,他先后从事血友病基因治疗、东亚人类起源和迁徙和肿瘤分子遗传学等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五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尽管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于“最值得骄傲的成绩”这个问题,卢大儒教授给出的答案却是:“现在还没有。” “尽管血友病治疗中国做的比较早。但是不得不承认治疗所用的载体、基因、整个评价系统都是从外国学习过来的,只不过我们将此系统运用到血友病治疗上来。现在的研究虽然有所创新,比如说肿瘤易感基因、药物化疗基因等等,但其作用效果都还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一些大的项目还没有在人群中验证和推广。 现在许多技术也不是原创。” 卢大儒教授提出对中国研究的希望:“在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原创的、引领性的东西。”这也是他认为我国科学研究中紧缺的东西。 “特别是在研究思路、方法、策略上。许多时候都是套用外国的思路,研究不同的对象。” 无论是这些层出不穷挫折还是逐步积累下来的成就都让卢大儒教授更加深刻的认识了遗传学,感受到了遗传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 “您中学时成绩门门都好,那到底为什么从众多学科中选择了遗传学呢?您觉得他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哪里呢?” 面对这样的提问,卢大儒教授先是玩笑道:“因为宣传口号很忽悠人吧!七十年代基因工程诞生,我赶上了好的时机。‘二十世纪是生命的科学!遗传是生命的密码!’你说心动不心动?” 卢大儒教授小声地笑了笑,又正色道,“遗传学讲到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揭秘遗传学,到摩尔根再到DNA双螺旋,这都是富有逻辑性充满哲学思想的。与以前的生物学不同,遗传学强调逻辑推理的过程。在基因工程领域,你甚至可以解码基因,设计基因,操作基因,改造基因,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遗传学的吸引力!” 传梦:蜡炬成灰春蚕丝尽,薪火相传与你相守 时至今日,除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卢大儒教授还有另一个身份:教师。 作为教师,他潜心教学,用心认真上好课,他的课非常具有思想性和思考性;他还在课外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创活动,他指导的大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创大赛中先后8次获奖,其中5次为最高等级奖,因此,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2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从师者的角度,卢大儒教授对同学们给出了鼓励和期待! 当了解到许多同学出于“没前途”的考虑而放弃了生物工程这门学科,卢大儒教授有自己的观点。 一方面,“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这其实是一种误导。这个问题需要将整体与局部分开分析。在二十世纪初,由于积极的鼓励政策,许多学校对生命科学进行了扩招,可能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部分学校的确存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但是像交大、复旦以及其他”985”、“211”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水平都是非常高的。甚至也存在许多学生挑工作的现象。 另一方面,有时候就是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个人最大的动力还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你喜欢一样东西,就要为他舍得抛弃一些东西。人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是很少的,太多了也没有意思。” 而对于“学生最需要具备的两种素质”,他交出的答卷是: 批判性的思维。“对前人的工作,你首先要去学习,肯定,欣赏。但是你也要学会挑刺,去找到它的不足,这样才能向前发展,去超越。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扬弃。中学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课本内容,有一个你不能去否定的标准答案。但是生命科学中却没有很多这样的标准答案。” 百折不挠的精神。“科学研究不会永远是顺境的,人生也不会永远是鲜花和掌声。很多时候,经受挫折对人的教育可能更大,在逆境中你会发现什么是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做一遍你就能成功的东西,大家肯定也都会做。敢于挑战大家都做不出的东西,才有意义嘛! 来源:辅导员娘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