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320|回复: 5

[分享] 国内学生物的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的最好的文章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9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只算第一作者的,只算作为本科生发表的。文章好坏不好评判,那么咱们假设杂志影响因子高,声誉好,那么上面的文章也应该好。
那些北大清华的大牛本科生们有作为一作在Nature,Cell,Science,或者他们旗下高影响因子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这类玩意儿不算)上面发表过文章吗?
看了大家的回答,发现能给出确切作者和文章题目的答案里,发文章的都不是北大清华的。那么为什么其他学校的本科生能一作发CNS,而北大清华的连一作CNS高端子刊都没有呢?会不会是学校不稀罕,所以有本科生发了大文章也不宣传,于是没人知道?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27263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泻药。
能发CNS 的,哪怕是CNS的子刊,对于本科生非常的困难,即使是个博士,也是非常的困难,做到这点的,在我等学术渣渣勉强仰之弥高,大神一般的存在。
CNS 要发,个人的努力很重要,更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前两年精准医学被夸上天,最近不是要被黑成狗了。ZIKA 最近大热,上半年的时候,稍微有点儿数据,就可以发CNS,最近也越来越难搞了。Crispr 刚出来的时候,把之前用在talen 上的换到Cas9上去,果断妥妥的CNS,最近想做的话,数据量要求也越来越大了。以前做信号通路比较火,在这个转化医学的年代,单纯的信号通路要想发高分文章实在是太难太难。
本科想发CNS,要么去做测序,要么去做结构生物学,其他的研究方向不确定性太大,未知性太大,这两个方向相对好做很多,难缠的生物学技术又不需要太多,从这两个研究方向倒是突破倒是个好口子。
前两天复旦华山医院的朱剑虹教授,在Cell上发了篇文章介绍极体移植去治疗线粒体疾病的,据说这个是复旦的一个本科生在上课的时候想到的方法。如此天纵奇才,大概是很少人能比的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答题主的问题,关于经验或者其他讨论就不多说了,反正我也没发过CNS级别的文章。
本科一作CNS,我能想到的就一个,其他都是共一。
共一的应该不少,就像本题下几乎所有答主提到的都是共一,而不是排名第一
我提供个真正的第一作者发CNS的牛人吧
Liu K W, Liu Z J, Huang L Q, et al. Pollination: Self-fertilization strategy in an orchid[J]. Nature, 2006, 441(7096): 945-946.
第一作者刘可为,发文的时候是中国科技大学本科二年级
这篇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一种植物繁衍进化的新途径——不借助任何外部媒介完成的植物自花传粉。
相关新闻报道:
中科大学生论文"揭进化秘密"登上《自然》杂志


后来如果没搞错的话,应该在清华大学生科院黄来强教授下面,还是做兰花,这是2014年底的nature communication,刘是共一
《自然·遗传》刊发黄来强等人封面文章和专家评论


其他大部分都是并列第一,特别是很多学校喜欢和华大合作搞些这种共同第一的文章,比如某工。
但共一其实争议很大,至少在很多高校里,共一享受的待遇远逊于排名第一作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得明白cns是怎么发出来的。
首先,一个课题组得灌一些三四分的小玩意,才具备发六七分paper的能力。当然我不是说科研能力,而是新pi适应角色,导师学生实验员之间彼此磨合、分工合作的过程,以及实验室的典章制度、标准流程的形成优化过程。当然也有些pi心气高,不想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发个小文章。
等课题组能比较有把握的发六七分的文章时,就有机会进一步冲击十分左右的文章,包括一些cns的子刊,比如nature communication。此时课题组已经算是有了核心竞争力,能进这样的组对普通本科生来说已经算个好的开始了。
等你的课题组能自如的驾驭十来分的项目,接下来才有挑战cns“高级”子刊的能力,比如nature immunology之流,大概二十分左右,需要相当有创意的idea和缜密的设计,这已经不是说灌就灌的了,哪怕你是院士组都不行,要完成这个级别的工作,运气、勤奋、智商、经费、环境、合作缺一不可。如果一个博士能以一作(共一的话,第一位)发两篇这个等级的文章,已经可以去一些211当副教授了。
基本上做到这一步,你就可以去试着装一波cns的逼了,不过请记住,一篇cns主刊意味着海量的资源投入、非常具有原创性的idea,完爆本格推理的实验设计和极其漫长的修改过程,全世界科学家的眼睛就盯着那几本杂志,你的竞争对手是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是那些给你编写课本、需要你仰望的大牛,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毅力、最有资源的那批人。从他们手里夺下一篇cns哪有那么简单?
说回本科生的问题,以cns一作的工作量,如果一个基础扎实的学生为主导,至少需要他三年以上全身心投入,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讲时间远远不够,除非有人从中协助或者给他挂名共一。
当然凡事皆有特例,以本科时期的成就取得炸药奖的也不是没有。不过北大清华每年毕业那么多人,再加上世界范围内比他俩排名高的大学,特例也特例不到这个程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理被邀请的问题时候忍不住插一脚。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了解过理科生发CNS或者其子刊的过程?首先,且不说CNS级别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量、绝妙的idea、已有的足够的前期工作积累(以上三者至少满足两点),投稿被编辑通过之后,和reviewer漫长的拉锯大战就需要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CNS确实能反映其个人能力,但发CNS的机遇本就可遇不可求,能够抓住最终成功更是及其难得。
再谈CNS子刊。CNS各种子刊的质量参差不齐,像Nature系的Scientific Reports就是业内公认的“The Last Choice”(出版商收大额版面费赚钱的)。发文章本是一个诸多个体、团体利益博弈,且需要权衡利弊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导师往往会选择把工作的周期拉长,把工作做得扎实一些,投到更为业内认可的专业期刊上去。本科期间的工作直到研究生阶段才得以发表的也大有人在。其实,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也不会一味追求CNS招牌。
接着谈一下清北本科生的科研环境。我以自己本科所在北大生科院为例,院里的PI大致能分为刚回国需要争取5年内立足的年轻PI、普通已立足PI、大佬。无论是以上的哪种PI,招收本科生的目的都不会是把他们作为绝对的科研主力(年轻PI可能会在前期更多依靠本科生的工作量),而是为他们提供系统的科研训练,从背景调查开始,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整理成文、投稿、发表,一整套科研流程走下来,能够在本科四年中完成这一套已足够可贵。很明显,对于课业繁多、基础较弱、课余生活更丰富的本科生,一般情况下导师是不可能给他们那种冲击CNS的课题的,更多的会出于培养的目的提供一些有足够学术性,但又不会太困难的小课题。
最后,我非常不认同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流露出的那种诧异,以及其他一些答主、一些评论中的观点。本科生发不发得了CNS,和学生行不行、学校本科教育行不行真心一点都不搭边。我认为本科生最宝贵的就是高度的可塑性,身为本科生更应该利用四年时间充分探索自己的兴趣,在不同方向的实验室多做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擅长的方向,打好基础,这样到了博士生阶段才好集中精力做研究,再想着去发CNS也不迟。北大清华的学生之所以能和大牛教授们“夸夸其谈”,并不全是他们自己在实验室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是他们对相关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对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即便和大牛们在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也能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大牛们对这类交流一般都是充满热情的,对晚辈们学术工作的要求也会宽松些。毕竟大牛们也曾是学生,他们也深知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什么。
再多补充一句。真正的第一作者(一般是并列一作排第一的那位),都是在设计课题、做实验收数据做主力,自己写文章、作图、投稿,自己和reviewer拉锯的那个人。这样的本科生,即便最后只发出了小小的文章,我相信其收获都会比挂名CNS大文章来的多得多。当然,我也对其他答案中提及的第一作者们表达我的崇高敬意,他们是个中翘楚,也是我辈的榜样。
以上多有得罪。最后附图一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9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3月2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宋卢挺作为并列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Single-Cell Exome Sequencing and Monoclonal Evolution of a JAK2-Negativ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2010年影响因子为32.401),并登上了此期Cell研究新亮点。
宋卢挺系首批加入武汉大学——华大基因联合培养创新班的七名同学之一,于2010年3月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工作。联合培养期间,宋卢挺充分利用华大基因研究院作为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积极把握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2010年的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大会(ICG-V)上作主题报告,最终成长为华大基因研究院癌症单细胞研究的负责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2012年发表的,算上审稿的时间,工作应该是大四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