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613|回复: 5

[分享] 几十年前能出国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0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在几十年前,出国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方便。想当年,如果能在街上看见一个老外,人们就像看珍稀的宝物一样,更别说能出国走一趟了。最近看到马云在少年时第一次出国的故事,也是发生在30年前。我就想知道,一个中国人在几十年前就能出国,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874358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票讲得非常好,马云的故事非常励志,而且,马云有个这样的爸爸——
1981年8月,马来法调入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持浙江省曲艺家协会日常工作。
1985年4月18日,马来法当选为中国曲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6年10月18日,担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第二届副秘书长。
1987年12月27-28日,第三届副主席兼秘书长
1990年12月,当选为浙江省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94年,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选举马来法任主席。
1999年7月,马来法又当选主席。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第六届,为首席顾问
(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
——————————————————————
补充说明,写这个答案别无他意,就权当是把高赞没说到的给补充上去,大家兼听则明。
我的看法是,每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历史进程;二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三是个人奋斗。此三个因素也可以称为天时(历史进程)地利(成长环境)人和(个人奋斗)。
古人总结得很好,“得其一可安一方,得其二可安邦,得其三可平天下”。
然后写这个答案并非是为混的差的人找借口寻理由,评论区有个朋友说得好,马云用万中无一的背景混成了亿中无一的成就,已经秀得不能再秀了。不过如此算来,刘强东的晋级之路就显得更艰难了,两个都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公25年前,去日本学习农业技术一年多。回来后在当地家乡市农业局二把手,一生清廉。20年来家乡农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壮大,内销出口,瓜果作物品种多,公公作为家乡农业发展推动领导者之一,也是很崇拜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于其他各位答主公派留学为国而战等等,作为三线小城市华侨乡福建福清人来答一波。福清几十年前出去的人几乎都是靠偷渡出去的,一艘船几十人藏在甲板下,背着一大袋干粮,听老一辈的人说,有时候船开太久,甲板下人憋死了,就直接被蛇头扔下海,到了地方全靠走路,走几天几夜的路,然后干着最累最脏的活。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手机方便,能联系能视频,很多老一辈几年才写一封信,在外面省吃俭用,拼命把钱寄回家,让家人过好点。
也有很多当时的小混混惹了事跑到国外去,在国外打拼发财了,然后带老婆孩子回来投资学校,名声地位什么都有了。
大多数人都会回来给家里人建房子,可以去福清乡下看一下,几乎到处都是四五层别墅顶。像这样的。


但事实呢,可能里面就装修了两层还是只涂了墙的那种,就一两个老人住,然后家乡的人还是干着最苦最累的活。
为什么呢,因为福清人爱面子,可以在家吃米饭配酱油,出去也得一副很光彩的样子。普遍文化水平还不高。
前两天看新闻惠安礼金超过两万算贩卖人口,被网友吐槽。我们乡下礼金20万起。。。。。
不过现在也很多年轻一辈的福清人在外面当医生,创业,文化水平开始提高。作为一个三线城市,没什么实业和国企支撑能给国家带来这么多外汇和建设,我还是很骄傲的。
希望从我们这一辈80后,90后开始,能丢掉那些面子主义,虚的东西,脚踏实地的工作来改善家乡环境家里人的生活,珍惜长辈给我们打拼下来的东西。致那些土房子里走出来在外面打拼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特别好+特别能吃苦。
当然,有钱当我没说这话。

我爸是92年去的德国,学机械工程。
他本科是普通一本,研究生在西安交大。
我爸确实是农村孩子出身,那时候也才工作一年,所以家里没什么钱供他出国。但是太想出去学习了,东拼西凑一共凑出了一万多块钱。
去了德国以后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还要学德语,贯彻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德国过了一年。

但是现在也就是个老老实实上班的中年男人,靠技术吃饭的工程师,拿着不高不低的死工资,也不懂投资理财。
倒不是当年海龟不值钱,主要还是我爸这人太佛系,觉得这种安安稳稳的小日子挺好的,自己放弃了大把的机会。
不过我们家过的还挺幸福的,因为也没有太高的物质要求。

有一个叔叔,跟我家是邻居,跟我舅舅是同班同学,我小时候天天跑去他家玩,我爸妈去上班就把我放爷爷奶奶(叔叔的父母,我到现在一直这么称呼)家里。
叔叔学习就更好了,本科是同济大学,在九十年代中期去的美国。
但同样的,他家庭条件也不好,爷爷奶奶都是普通职工。
当年去美国读研一方面是有奖学金,一方面是他自己打工,但是主要的生活来源还是父母寄的钱。
我妈跟我说,当年爷爷奶奶为了供叔叔上学,两个人都出去兼职做外快,还去扫过大街,不过没敢让叔叔知道,怕他心疼。

叔叔毕业之后留在了美国,和他念研究生时的女朋友在美国彻底安家落户,老两口也时不时的过去住,看看孙子,在国内买了个更大的房子,七十多岁的人了每天都笑容满面的,大概也真的是没什么烦心事吧。
当年吃过了苦,现在自然也就享的了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说的少年马云就是这个样子。而站在马云旁边的,就是他新认识的澳大利亚小玩伴戴维·莫利。


那一年,马云15岁,长得一点也不像外星人,他经常穿件白衬衫,还是一个日日游荡在西湖边学英语的翩翩少年。而马云之所有能出国,就要从这两孩子在西湖边的偶遇开始了。
让我来还原来当时的剧情。。。

1980年7月1日,来自澳大利亚的莫利一家来杭州旅游,当他们在在西湖附近的孤山公园游逛时,恰好被眼尖的马云盯到了。马云大步向前的走过去打招呼:“你好,我叫马云,我可以当你们的导游吗?因为我想和你们多交谈,这样可以练习我的英文。”
莫利一家开心地答应了。(自己送上门来的中国小导游,竟然还会讲英文,不要白不要啊!)
在马云小导游的指引下,莫利一家开心地逛完了西湖,还从此与戴维·莫利与成了笔友。同时,马云还定期与戴维的父亲肯·莫利通信。


(这是马云少年时写给戴维·莫利的一封信)
西湖边一别,马云就这样和莫利一家相互用信件交流了好几年。而且,肯·莫利还在每次回信中为马云修改英文,甚至专门提醒马云“来信把行距留大一些,我好给你写修改意见。”
信件往来一直到1985年,肯·莫利对马云说“去自己的国家澳洲旅行”。而那一年马云才21岁,在那个年代想出国很难很难。但肯·莫利一直鼓励马云,对他说:“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
而后马云如何拿到护照和签证的种种困阻,这里就不详述了。仅办个签证,马云就要从杭州跑去北京,而且还被拒签了7次!!!这要换成平常年轻人,恐怕早就放弃了,但马云没有,他真的很想很想出国走一走,去看看外面世界。终于在第八次去申请签证的时候,肯·莫利再次出手帮助了马云,他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电报,马云终于拿到签证飞去了澳大利亚。



这是马云第一次出国,他在那儿待了29 天,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也是这次经历改变了马云的一生。后来马云回忆说:“那29 天对我至关重要,当我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没有那29 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我可能会像其他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


(这是肯·莫利和戴维·莫利陪马云逛悉尼动物园)

在这里再插播一条情节:据说肯·莫利从没有上过大学,而他对马云上大学非常的支持,后来他给当时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每隔6个月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时间一共寄了大概200块澳元。
从信中的细节,我们看到马云他在信中称肯·莫利为“father”(父亲)。2004年,肯·莫利在78岁去世了。这一年马云40岁,他非常悲痛。他在吊唁中称肯·莫利是他的导师,澳大利亚之父,为他打开了世界之窗的人。而这张30多年的老照片,至今还摆在马云的桌子上。



原以为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事实上并没有。。。
在马云的心里,对肯·莫利一直怀有感恩之情,同时他知道在全世界有太多太多像他当年一样的少年,马云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肯·莫利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或者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时机终于来了!

2017年2月3日,马云回到肯·莫利的故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出资2000万美金,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成立了以自己的姓Ma 和Ken 的姓Morley 命名的奖学金Ma-Morley。
马云说,这项奖学金将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2000万美金约合2600 万澳元,这是当年200块澳元的13万倍,32年,13万倍的回报,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笔天使投资。
奖学金成立不到一年后,在2018年6月24日,27名像“少年马云”那样看世界的“马云&莫利奖学金”首批学生飞到了杭州,他们传承了这份跨国情谊,重访马云和莫利一家40年前偶遇的西湖景点。



这批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年轻人,将从西湖开始为期10天的中国之旅。他们计划用这10天,走访杭州、上海和北京,深入观察中国的文化、教育、公益及互联网科技发展。
这群年轻人就像当年接受莫利一家邀请,第一次出国看世界的少年马云,这些年轻人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充满了好奇。一位学生Phoebe说,“我可以把中国积极的消息带回澳大利亚,中国对互联网的适应能力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果中澳关系能够继续加强,澳大利亚将从中获益。”
恰好,这也是马云的愿望,马云曾告诉纽卡斯尔大学的师生们:“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不是我和Morley的大使。我们更希望他们成为宣扬勇气、责任和智慧的大使。”马云将这个奖学金定义为聚焦未来的计划,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学与自己的国家——就像少年马云一样,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40年前,马云结识了莫利一家,这是马云的幸;40年后,一群澳大利亚年轻人来到中国,重新认识中国,我觉得这也是澳大利亚的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