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948|回复: 5

[分享] 长时间的大型手术中,医生是如何保持清醒以及操作的精准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作为一个向往未来成为医生的小破孩经常听说有一些大型手术可能会十几、二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或者一些人手不够的时候要接连好几场大手术,那么手术中是怎么保持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以及不会手抖或者意识飘了这样的问题呢?   嗯…还有就是手术中下刀的地方病人会一直往外流血吗?这样子不会大出血的么?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3505050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从时间耗费来讲,有团队协作。从精力耗费来讲,有肌肉记忆。
先说第一点,团队协作。
以我们科每天做的中晚期口腔癌手术为例,手术平均时间约5~7个小时,共有2组、6位外科医生参与(不算麻醉师和护士)。
每组3名医生,通常包括一名高级职称外科医生为主刀,一名高年资研究生或进修生为一助,一名低年资研究生或进修生为二助,这也就是俗称“双组”手术。
第一组,我们通常称为“头上的”,“头上的组”负责切除肿瘤。手术一开始就上台,一步步完成颈淋巴结清扫、肿瘤切除以及器官切除(舌、颌骨等)等,大概2到3小时左右。完成后“头上的”主刀一般就可以收工下台了。“头上的”两位助手继续做些止血冲洗伤口等工作,然后下台,或者在台上等待第二组。
至此,“头上的”主刀,经过2到3小时左右手术,收工。
第二组,我们通常称为“腿上的”,“腿上的组”和“头上的组“同时,或者稍微晚点开工,从腿上、胳膊上或者躯干四肢其他部位,制取皮瓣(带血管的皮肤、肌肉以及骨头),并将其大概塑造成被切掉的器官(舌、颌骨等)的形状和样子,大概1到2小时左右完成。
“腿上的组”工作完成后,“腿上的”主刀带着这块皮瓣去头上。这时“腿上的”两位助手留下来,完成止血冲洗伤口等工作后,缝合关闭腿上的伤口,即收工下台。
至此,“腿上的”两位助手,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收工。
“腿上的”主刀带着皮瓣跟头上等待的两位助手汇合,三人组成新的组,继续剩余工作:将皮瓣,或者说“新的舌头”或“新的颌骨“,移植到被切掉的舌头或颌骨处固定,并将皮瓣的血管和头颈部的血管吻合到一起,使其成活,大概1到2个小时,完成后“腿上的”的主刀即告下台。
至此,“腿上的主刀,经过3到4个小时的手术,收工。
最后剩余“头上的”两位助手,完成止血冲洗伤口等工作后,缝合关闭头上的伤口,即收工下台。
所以整台手术虽然历时5到7个小时,但是两位主刀上台时间只有2到4个小时,其中一组助手上台时间2到3个小时。只有“头上的”两位助手,从头到尾都在坚持~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这就是辛苦的成长过程。
这是单从时间耗费来讲。
从精力耗费来讲,就是第二点,肌肉记忆
一台手术的大多数操作步骤,可认为它类似于“重复性动作”,包括切皮翻瓣拉钩吸血打结缝合等等,甚至包括颈清扫器官切除等,在几乎每个患者身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对于这种“不变的事情“,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在经过成百上千例次的手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操作之后,再次完成这些步骤时,他不会意识到“思考”的过程。双手会“自动的”完成这些操作。就跟你每天走路回家,不需要思考“我接下来,要在第几个路口左转,然后下一个路口右转,然后。。。”一样,你不会意识到自己思考如何回家的过程,双腿会自动把你带回家。
对于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来讲,真正需要经过仔细思考然后完成的操作,在常规手术很少。例如对于肿瘤手术而言,主要就只有肿瘤边界的控制(不同的患者,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切除的部分也就随之不一样,需要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去判断。这就是“变的事情”)。但是这部分操作,占整个手术时间以及步骤的很小一部分。
所以,就精力耗费而言,在完成日常大量的常规手术时,合格的外科医生确实可以做到在大部分时间里驾轻就熟、谈笑风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处理重要步骤。
当然,对于非常规手术(整台手术都充满了“变的事情“),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会谨小慎微,如临大敌的。会在术前反复阅读X线片,反复检查病灶,同其他医生沟通讨论手术方案、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甚至查阅文献学习他人的经验方法。好在这种手术是很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是这样的:大多数手术都没那么复杂,都是在多数人能够胜任和驾驭的范围内。
真-复杂手术,都是有天赋的人在做。
譬如,我们请了某著名血管搭桥的专家,头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开始手术,手术到凌晨2点,全程自己操作。做完第三天一早就飞走了,又去另一个地方开刀了。
譬如,某脊柱外科专家,当年也是跑马拉松的,校运会五千米、一万米长跑记录保持者。连续一周早上八点干到晚上十二点,助手换几波就他不用换。这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能够完成大多数手术,极限手术自然只能留给少数人完成。
内行人到一定程度,自然知难而退。
一般年轻外科医生爱挑战,到一定年龄就开始稳重了。但有些外科医生,确实可以不断突破边界,自己的边界,甚至医学的边界。
这也是这些人受尊敬的原因。

不是努力了,就不用拼天赋了。
任何学科,到最后,大家努力得差不多了,都是比天赋了。
ps:这个天赋有些时候是没什么道理的。在某些方面是优势的,到另一方面就是劣势。
比如我自己的手,比女生的手都小,我跟很多护士比过,大多数女生都比我的手更肥、更粗,每次都让她们羞愧难当...(外科里面素有狮子的心、女人的手的说法)。手指纤细、灵巧度很高,做显微外科、神经外科之类的确实有优势。但我当年实习的时候,妇产科老师让我们把手伸出来看看,一看到我的就说我不适合做妇产科,因为手指不够长(我试过 双合诊的时候手指短就是吃亏的)。骨科也不适合,因为骨科需要人高马大力气大的,我这种灵巧度很高的在骨科没有意义(除了手外可能稍微有点优势)
ps2:这种真-复杂手术,只有内行人才知道。
有些人把别人3-5小时的手术,做到30多个小时。这还感动一群人,还去领奖,我们内行人看了真觉得一言难尽...
我的一个上级吐槽:以前都是手术做的快可以拿出去吹牛逼,现在手术做得慢也敢出去吹,居然还能忽悠到一群人。
确实网络时代,猪都能飞了。不过早晚也会跌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神经外科,癫痫外科医生。神经外科的手术时间比较长,肿瘤、癫痫都是五到八个小时,如果要做唤醒,时间就更长。
(开颅手术和术中唤醒手术的流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我的这两个答案
开颅手术的全部流程是怎样的?麻醉过后做手术,在手术中醒来,会发生什么状况?不是学医的朋友可能觉得手术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医生完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一台手术是在多名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通力配合下完成的。
外科医生完成工作的最小单位是组,通常由一名主任(副主任)医生,带一个主治医生,再带一个住院(规培轮转)医生,以及若干实习医生组成。
手术是分阶段实施。
以常规癫痫手术为例
首先住院医生带实习医生进行手术前准备,比如挑选手术器械,准备患者影像学资料,摆手术体位等
接下来主治医生带住院医生开始切开皮肤,锯开颅骨,打开硬脑膜(想开具体流程和图片请移步我答案),通常这些步骤由主治医生进行,或者由经验已经较多,水平已经得到认可的住院医生进行,主治医生旁边辅助和监督指导。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
打开脑子之后,这个时候,就要召唤组长(副)主任医生,也就是主刀医生了。住院医生就可以休息了,主刀医生上台,安放电极,放完电极之后。就开始由脑电图医生分析脑电波了。主任,主治,住院医这个时候就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状态,坐着和脑电医生讨论一下,确定病灶。
等病灶确定好以后,主任医生就开始在显微镜下切脑子了,这个时候是要全神贯注的,但是通常时间比较短,通常不超过一个小时。
切完脑子之后,主任医生下台。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上台,开始缝合脑膜,缝合皮肤,手术结束。
看见了吧,其实医生在手术中分阶段分工之后,精神全神贯注高度集中的时间并不多,中途都有休息。很多时候,有一名医生是可以完全下手术台休息的,至可以脱了手术衣去上厕所,去喝一盒酸奶,去抽根烟。

精准的操作,那是来源于平时不断重复的训练


(比如双手用棉签吃饭,左右开弓)


(练习“挖耳”剥鸡蛋)


(缝合葡萄皮)

最后,在给大家推荐一套我非常喜欢的书,是哈佛大学知名肿瘤外科医生葛文德著作

这套书记录了葛文德八年的外科训练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案例,从中你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医生的成长轨迹
还有我最近在持续更新的盐选故事集
医学「明星」录:病人故事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保持是不对的,有些东西更像是一种本能。

<hr/>
一般手术操作人员有主刀、一助、二助和器械护士。


其中最容易走神的是器械和二助,并不是他们没有责任心,而是他们大概率看不到手术的具体内容,长时间枯燥的站立分心是必然结果。

并且,即使他们分心也不会引起什么后果,主刀在适当的时候提示他们递东西或者挪一挪拉钩,就够了。

然而主刀不一样,很多人觉得手术是一盘充满变数的moba类游戏,分不清草丛是提莫还是德邦三兄弟,需要一点一点的去打探。

事实上大多数手术(择期常规手术,你非要说不明原因腹痛探查我也懒得辩)更类似于超级玛丽的过关游戏,顺序就在那摆着,胃左胃右,胃短网膜右,一根根离断后开始游离网膜左,一台胃癌就进行到一半了。

同时,作为主刀医生,在主持手术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瞌睡和分心的情况,不是因为一些虚无缥缈医德,更像是一种本能。

我曾经做过一例坎墩疝,夜间急诊做的,时间很长,奇怪的是,整个手术中间,我没有一丝的疲倦感,每一剪刀都有感觉,每一针都严丝合缝。

但当手术结束的时候,那种疲乏感真的排山倒海一般,往旁边一坐,就不想再站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手术时间再多一会,可能就会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神经外科的医生,我们的患者手术时间一般都很长,短一些的手术大概四五个小时,长一些的要七八个小时以上,而一天又可能会安排三到四台手术,有时候急诊送来的患者必须要尽快处理,所以加班就成了常态。
如果安排第二天手术,前一天护士姐姐会去帮患者剃头,早上八点开始医生们查房,这个时候患者被推进手术间开始做准备。在医生查房期间,就已经有手术日的医生进入手术间,经过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就开始消毒和麻醉。这个过程大概三十分钟。随后助手们开始工作——切开头皮、切开颅骨、展示手术区域。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来小时。有的患者手术比较复杂,要切开更大面积的颅骨,或者是第二次手术的患者,这些会更消耗时间,可能两个小时。
这个过程,你会见到手术间这个场景——吸引管吱吱吱抽吸手术视野不断涌现的血液,电刀噗噗切割组织,电钻嘎嘎嘎打孔,空气中弥漫着组织被电刀烤焦的味道,助手们相互交流手术进展的情况,麻醉医生偶尔提醒医生们患者生命体态变化,手术护士询问器械,
当然还有——聊八卦和偶尔的黄段子
等到病灶暴露后,最棘手的操作一定要主刀来做,他最信任的医生作为一助辅助他,其他医生可能是二助等。
夹闭动脉瘤、切除肿瘤等操作过程中,你会听到主刀给观摩的研究生和博士讲解手术技巧,其他人会保持静默,除了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我们的手术护士在手术间地位很高的哦!)
不断的交流会让医生们保持清醒,尤其是有刺激的话(当然希望是正面刺激,比如说笑话)。但是更能调动所有医生精力的事情是患者情况突转急下,比如——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突然心律失常、麻醉药过敏休克等等。
所以,如果你听到医生们有说有笑做手术,气氛比较轻松,那就说明——你的手术进展顺利,你还有救;如果你听不到医生交谈,整个手术间进进出出各科大佬,训斥声和指导的声音不绝于耳,那就说明——你的情况很危急了,你可能需要抢救,你的家属正在被谈话签署病危通知。
除了不断交流能够保持医生们的清醒,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轮休。
如果一台手术注定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医院可能会有多位医生参与。这个时候一位医生疲倦后,就会停止他继续手术(因为我们是在人的大脑,也就是中枢系统做手术,必须保证医生精神集中,神志清醒),换上另外一个医生继续上一个医生的操作,前提是他们很有默契,多次合作,熟悉彼此的手术操作习惯,尤其是有多次配合手术的经验是很重要的。
休息场所可以是手术间外的公共休息区,也可以就地铺上消毒单等打地铺小憩(这种是针对手术安排比较密集的时候)。
但是会有很多加塞患者,必须要紧急手术抢救的患者,比如车祸、高空坠落、殴打、颅内动脉瘤破裂等造成的颅脑严重损伤,比如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就需要尽快手术减轻患者的病情。这个时候就需要加班加点抢救患者。
其实除了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也是非常辛苦的,时时盯着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提醒手术医生,有时候他们眯一会就会打个激灵醒过来查看各个仪器。这也使麻醉医生成了医院最高危的职业——猝死率最高。
我实习的时候,听到师兄师姐有时候开玩笑,如果看到麻醉医生打盹超过五分钟就要过去摇一摇,怕他醒不过来了,手术没有麻醉医生可开展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