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国家的宏观医保政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宏观的一粒沙落到微观便是一座山!在未来,我们如何看病?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如何合理科学的规划自己的医疗保障?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战略问题。
医保集采带来的双面影响
医保集采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给药品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就拿最近医保第十批集采来说,其呈现出诸多特点。从降价幅度来看,达到了历史之最,多种药品的降幅超 90%,像 500ml 一瓶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仅需 1.63 元,价格甚至比矿泉水还低,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中选价更是低至 3 分,这般凶猛的降价力度,仿佛是在为医保资金紧张的状况 “解渴”,不过也正因如此,已经触及大量国内药企的生死线,引发了外界对于药品质量的担忧。
在药品品类方面,药效明确的西药被砍到了地板价,而众多入选的中成药却保持着相对高价位,以至于一些医院形成了西药负责疗效(有时候还得靠激素),中成药负责赚钱的新格局,不少患者反映,很多医生开处方时会加一两个中成药。
再看药企参与情况,外企原研药全部淡出,诸如辉瑞、拜耳、GE Healthcare 这些知名药企干脆不参与集采。并且鉴于医保对非中选药的苛刻规定,进口药在公立医疗系统内注定会被排挤,同时医保局大力推进集采 “三进”(进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客观上也对其他药品销售渠道造成了挤压。
但实际上,对于集采药品质量问题,相关部门有着严格的把控机制。集采的初衷是挤压虚高的药品价格水分,并非降低企业合理利润,中选产品按合同规定的约定采购量直销医院,既往包含在药品价格中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 “水分” 被挤掉了,所以企业能够在不损害正常利润的前提下实现降价,让利于患者。而且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设定了质量门槛,要求参加集采的仿制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避免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国家药监和医保部门针对中选产品,建立了质量监管协同机制,对中选企业实施全覆盖的监督检查,像国家药监局每年部署开展专项监管工作,实现对国家集采中选产品的企业监督检查、在产品抽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三个全覆盖”,目前集采药品的年合格率达到 99.8% 以上,高于全国化学药平均水平。
医保未来保障范围的变化
随着医保的不断发展,其未来保障范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医保面临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所以今后医保更多地是负责基本的看病需求。例如在药品集采过程中,虽然能降低大众用药的整体成本,但对于一些高品质、价格相对高昂的医疗需求,可能就无法完全覆盖了。
这意味着民众若想要获得更高品质、超出基本医疗范畴的医疗服务,就得自己另寻解决办法,比如选择去私立高端医疗机构,或是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保障。这种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就医选择习惯,以前大家可能更多依赖公立医疗体系,觉得医保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未来就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医疗需求、经济状况等因素,去权衡是继续选择在公立医疗系统内按基本医保规则就医,还是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了。
医疗机构的分化发展
在未来医疗格局中,公立、民营、外资独营(公立医院国际部)等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正逐渐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态势,各自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定位与发展方向也越发清晰。
公立医院“看得起”病。公立凭借其公益属性以及长期积累的医疗资源、专业人才优势,始终坚守着保障民众看得起病的重要使命。它们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像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基础医疗设施的配备等方面,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了可及、可靠且相对平价的医疗服务。例如,在各城市的社区医院、县级公立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承担着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疾病诊疗、预防保健等基础医疗工作,让大家在身边就能解决一些头疼脑热等小毛病,而大型的三甲公立医院则在处理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了顶尖的医疗专家和先进的诊疗设备,为那些病情复杂、严重的患者提供专业救治。
民营医疗机构“看得了”病。民营医疗机构则以其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逐渐在满足民众看得了病这一需求上崭露头角。它们往往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在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方面下功夫。比如一些专科医院,像眼科医院、口腔医院等,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还有的民营医院打造高端医疗服务板块,配备舒适的就医环境、提供一对一的私人医生服务、设置 VIP 病房等,满足部分对就医体验和医疗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患者需求,填补了公立医疗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
外资独营的医疗机构“看得好”病。外资独营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国际部等,更多地朝着让民众看得好病的方向发展。它们通常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前沿的诊疗理念,吸引了一批追求国际化医疗标准、希望获得与国际接轨的优质医疗服务的患者。例如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医院国际部,能够提供多语言的医疗服务,方便外籍人士就医,同时在部分复杂疾病的治疗上,采用国际上认可的先进治疗方案和药品,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助力提升整体的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总之,这种公立、民营、外资医疗机构的分化发展,使得医疗市场更加多元化,民众也能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疾病情况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期望等因素,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医渠道。
人们如何选择医疗机构?
随着未来医疗领域的不断变革,人们在就医选择上也面临着诸多变化。医保政策的调整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鉴于今后医保更多侧重于保障基本的看病需求,对于那些追求更高品质医疗服务、期望获得更先进治疗手段或者更舒适就医体验的人群来说,就需要将目光投向私立高端医疗机构或者公立医院的国际部等。比如,一些患有复杂病症且希望采用国际前沿治疗方案的患者,可能会选择有外资背景、能引进国外先进医疗技术和药品的公立医院国际部,像在大城市的这类国际部,不仅能提供多语言医疗服务方便外籍人士,也为国内患者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优质医疗服务选项。
医疗服务模式的多元分化同样改变着就医选择。公立医院凭借公益属性和资源优势,依旧是大众解决常见疾病、基础病症的首选,毕竟其提供了可靠且相对平价的医疗服务,基层社区医院能处理日常小毛病,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则擅长应对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而民营医疗机构以灵活运营和个性化服务吸引着特定需求的患者,像专注眼科、口腔等专科领域的民营医院,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打造高端服务板块的民营医院,其舒适就医环境、一对一私人医生服务以及 VIP 病房等,满足了对医疗品质和体验要求较高的患者。
此外,技术革新带来的 “去医院化” 趋势也让人们的就医选择更加多样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的远程医疗,打破了地域限制,偏远地区患者无需再长途奔波前往大医院,通过网络就能与专家会诊获取诊疗建议。同时,便携式、家用医疗检测设备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在家就能进行一些简单健康检测和长期健康数据跟踪,部分常见疾病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线问诊就能获得用药建议等,不一定非要前往医院就诊。总之,人们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病情、经济状况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期望等多方面因素,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就医选择。
医疗费用会增加吗?
未来医疗变革在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医疗费用支出。从病种付费改革来看,像当前推行的 DRG/DIP 付费方式,将病种分组进行 “打包付费”,旨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避免过度医疗,对医保资金合理使用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情况使得患者自费比例有所变化。例如部分医院为了控制费用不超支,可能会偏向使用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手段,如果实际治疗中 DRG 报销额度无法覆盖全部成本,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转而去药店自费购买进口药、高价药等,这就导致患者自费部分增多。
新技术的应用同样对医疗费用产生影响。一方面,一些先进的医疗科技如智能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虽然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但设备使用等相关费用可能会使整体治疗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节省了部分就医成本。例如远程监测技术可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病情跟踪管理,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频次,节省了交通、挂号等费用,家用智能医疗设备方便患者在家随时监测健康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避免病情加重而产生高额治疗费用。
而且,随着医药集采的推进,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整体降低了人们用药的成本。不过对于一些未纳入集采范围的高品质、特效药品,往往价格依旧较高,若患者有使用需求,也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支出。总之,未来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医疗费用构成的变化,合理规划医疗支出,必要时借助商业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分担可能面临的高额费用风险。
从“治病”转向“治未病”
在未来,人们借助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在健康管理方面迎来了显著的改变和提升。
在疾病预防方面,借助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种家用医疗检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血压计、血糖仪等,能够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糖、运动、睡眠等多种健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及时预警,为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通过智能手环长期监测心率,若出现持续异常,可提醒佩戴者及时就医检查,排查潜在心脏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对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像根据个体的基因测序结果、生活习惯以及过往病史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出易患疾病风险,提前给出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建议。
对于慢病管理,远程监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机构可以实时获取慢病患者的生理数据,实现长期、持续的病情跟踪,医生能依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也可减少去医院的频次,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互联网医疗平台方便患者在线咨询医生、进行复诊以及获取药物配送服务,有助于提高慢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在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上,健康管理类的 APP 结合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运动处方和风险评估等,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运动、饮食。例如根据用户的运动数据,推荐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时长,根据身体指标给出饮食搭配建议等,帮助人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总之,新的医疗变革让健康管理更加主动、精准、便捷,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身健康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67879007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