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527|回复: 5

[分享]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感觉时间似乎流逝的更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晚上心血来潮整了包子。
根据我姥姥教我的,凉水上锅,水开十八分钟,再焖三分钟。
我定了时,然后拿着kindle看电子书,感觉还没有看多少闹钟就响了。
心里想的是,时间怎么过的那么快啊。
与此同时,今天我外甥女来了,读小学的外甥女爱吃包子,在包子上锅时她就期待。我让她在客厅玩,等包子熟了喊她,但是这期间她不停的跑到厨房问我,小姨包子好了吗?包子怎么还不好啊?
甚至到关火焖的那三分钟,她不断的询问。
你从她的语气里可以听出,这十八分钟和三分钟对于她而言无比漫长。
而这个时间对我来说简直如同白驹过隙。
我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观察,对于大人的我和对于孩子的她对时间的感知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感到时间流逝的更快,一个是觉得时间无比漫长。
我想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是对时间带来的期待不一样吧。
对于我来说,等待包子蒸熟的十八分钟是让我喘息放松的时间,我对包子本身带来的期待值很低,所以我就觉得时间流逝的太快。
而对于小小的外甥女而言,她对这十八分钟是有期待的,她期待吃到美味的包子,所以她就觉得在包子蒸熟的过程中时间流逝的好慢。
我就想到我小时候非常期待周末、期待过年,总觉得周一到周五实在太漫长了,春天到冬天的时间更是漫长的没边。
那时候总是盼啊盼,怎么还不到周末,怎么还不到过年。
周末我可以放松的玩,过年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出去旅游。
而那时候我也总听到父母说时间过的太快了,怎么周一才过就又到了周末,怎么感到冬装还没有脱多久又到了年底。
那时候不理解父母对时间的感受,现在却明白了。
对于他们而言,每一个周末都是陪伴我们,每一个春节都没有新鲜感,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就觉得时间流逝的很快。
如今我也已经到了感到时间飞速流逝的年纪,乐观一点想,正因为每一天都很普通平淡,没有大起大落的刺激,所以觉得每一天时间流逝很快,从而也没有那些大起大落带来的心理上的难熬。
所以也没有必要去刻意的体会慢下来的时间,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流逝,就这样渡过每一个平淡的日子也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和人输入的信息密集程度有关
小时候感觉所有事情都是新的,人的神经系统在发育的过程中,会不断建立新的联结
人会不断接触新的人,发现新的东西,学会新的技能。所以小时候会觉得每天都过得很慢,两三天,一个星期都很长。
长大以后对人来说很多事情都是熟悉的,很长时间也不需要接触新东西,只要重复原来的东西就能过下去,所以时间会过得很快。因为大脑处理的信息没有增加。
物理学里也有类似的规律:时间的流逝是宇宙熵增的过程,整个宇宙的混乱度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时间不能倒流,因为宇宙的熵不会减少。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越焦虑,越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越倾向于和熟悉的东西待在一起,就越没心思接触新东西
很多人长大以后会堆积很多情绪:有些可能是忙于生计,无暇自顾;有些可能是因为和周围的人关系不稳定、有问题,又不知道怎么办;有些可能是觉得这辈子没按自己的想法去过,又无可奈何……
有些没解决的心理创伤,或者人格发展出问题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无法处理那些痛苦,所以人没有多余的空间去发展自己。
那些长期没有被注意到的焦虑、不安会消耗人很多心理能量,让人讨厌新东西带来的刺激——而这种状态又会容易让人感觉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
从脑科学上来看,人在安全感足够的情况下,探索、冒险的部分才会被激活得更多。人也就更想接触新东西,更觉得每天是精彩的——即使是重复的东西也能发现新的意义。
所以,中年之后时间过得很快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空间去接触新东西,没有创造多少让自己开心的新经验。
这些都需要人能多在意自己的感觉,有时间能停下来看看自己,整理一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看看自己的生活还有没有调整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掉“似乎”。年纪越大,时间确实流的更快。
听上去有点反直觉。
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爷孙两,每天同一时刻看着日出,又同一时刻看着日落。
怎么爷爷的时间会比孙子流的更快呢?
这并不矛盾——因为,「计时」虽然是客观的,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特别特别「主观」的一种感受。不然就不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长似岁闲方觉”等说法。
年纪变大,人类对时间的感受也在加速。
这是由两大类原因导致的:生理的、心理的。
一、生理原因,生命成熟后,生理时钟变慢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卡雷尔(Carrel)发现,人体细胞存在各种类似时钟的“计时”机制,其中最主要的生理“主时钟”受视超束交叉核子细胞(SCN)控制,SCN随着年纪增大消耗,导致生理时钟变慢
打个比方,生理时钟就像上链的老式发条,起初快,随着时光流逝(年纪增长),越走越慢
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伤口愈合比年轻人慢。
因为生理钟走的慢,细胞分裂速度、新陈代谢自然也变慢。
随着生理钟(主观时间)变慢,自然会感到客观时间变快了。
这已经得到实验证实了。
美国神经科学家曼甘(Mangan)曾对三个年龄段,分别是19-24岁、45~50岁、60~70岁的人进行3分钟的预估实验。
**即让实验人员主观猜测3分钟,再跟客观时间对比。
实验结果,主观猜测3分钟(180秒),年轻组约等于客观时间220秒;中年组是243秒,而老年组竟高达286秒!
换句话说,现实中5分钟过去了,但老人家的生理时钟才计时3分钟,自然就感到现实时间嗖一下溜过去了。
这是生理原因。
如果只是生理原因,那老年人对时间的感受应该相当于年轻人八折左右。
但实际上,年纪大了,我们感到时间增速远不止于此,那另外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二、心理层面,记忆密度与主观生命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
一个周末,如给你宅家里无所事事,事后会发现两天假期嗖一下就过去了,过了跟没过一样。
但如果你周末两天,安排的丰富多元一点,比如早起晨跑,约见朋友,参加个活动,隔天再去踏个青啥的,安排紧凑一点……
事后你会觉得,这周末两天过的挺久的。
实际上,我们对时间的整体感受也是通过「事件」去度量。
而且,更确切的说,不是普通事件,而是「生命事件」——就是那些「首次经历」、「富于情感」的事件多寡来衡量。
典型如,第一次独自洗澡、第一次换牙、第一次入学、系红领巾、第一次数学课、挨老师批评或表扬、交新的朋友……
实际上,这恰好与众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类同,比如自传体记忆研究专家康威对相关经历称之为“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又或者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时间里程碑”(temporal)。
简而言之,你在该阶段的「生命事件」越多,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慢(也就是「生命密度」越大),反之,你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贼快(意味着生命空虚,情感淡漠)。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时间过得更慢了:
一来,年轻人更容易有“新鲜的经历”;
其次,年轻人情绪更敏锐,更鲜动,更容易对万事万物投入情感;
反正,成年后,尤其是中年人,能被载入生命史册的“里程碑”(即符合“首次经历、富于情感”的事件)越来越少,因而感到主观生命越来越短
<hr/>正是上述生理原因(一)、心理原因(二)的共同推动,导致我们明显感到,年纪越大,时间越快。
说句难听点的,大部分人二三十岁,但就主观生命来说,实际上已经是半截身体买土里了。
那,如果我想延长主观生命,有办法么?
三、延长主观生命的五个建议

1、“欺骗”生理时钟
生理时钟取决于生理内循环的综合。比如,心脉、呼吸、荷尔蒙排放、睡眠…等。
因此,简单的体育锻炼,比如长跑,爬山,游泳,广场舞等,都能“ 重塑”生理时钟,让大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年轻的躯体”。
这是通过实验证实了的。
其他四个建议,重点在于增加“生命密度”:
2、旅游(非符号式)
回归孩童视角,沉浸到异地,重新探索自我的旅程。
3、发展非功利兴趣
注意,要非功利。比如为了赚钱或显摆的那种,就达不到增加“生命密度”的效果
4、略激进的方式:换个居住环境
适应新环境能“逼迫”大脑重新“用心”学习新事物。
5、更激进的方式:换个职业
道理同上。但若非家庭或个人条件极其优渥,经济下行期请慎重
上述建议,彼此间存在“协同强化”的关系。
建议1,是通过健康的方式“欺骗”大脑节律,佩戴更“年轻”的生理钟漫步人生;
而后面4个增加“生命密度”的建议——需要“富于情感的首次经历”,那么丰富的创造力跟想象力又必不可少——这正是典型的“年轻人”状态,维持思维活性,保持生理时钟速度。
最后,感慨一下。
略微讽刺的是,很多人心心念念所寻求的稳定恰恰是主观生命“长寿”的大敌,一旦你选择稳定,意味着重复,意味着自我放逐,也就意味着转瞬即逝的贫乏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普遍的感受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时间流逝速度的主观感受确实会越来越快。
小学的课堂永无止境,成长似乎漫长无边;而成年后的日子、月份甚至年份都如流水般匆匆逝去。
心理学中,确实有不少理论试图解释这个现象:

年龄与记忆事件数量的变化(Age changes in numbers of memorable events)[1]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回忆起的事件数量来衡量时间的长短的。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值得我们记忆的新鲜事件越来越少,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机械重复的日子,这是我们感受到时间流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比率理论(Ratio theories)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基于的是人们对于客观时间与已经经历的总时间量的隐性比较。
例如,同样是经历了一年,对于20岁的年轻人而言,他的主观时间感受是1/20,而对于60岁的老人而言,他的主观时间感受是则是1/60。前者对于时间长度的感知是后者的3倍。[2]
还有学者提出了另一种比例模型,即“对于时间间隔的主观感受与其经历的总时间(即年龄)的平方根成反比”,即:

基于这个模型,同样是一年,20岁的年轻人感受到的主观时间流逝是0.2236,而60岁的老人感受则为0.1291,前者是后者的1.73倍。[3]
生物钟理论(Biological clock theories)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基于的是外部时间(即钟表、日历、节律所表征的客观时间)与内部节律器(internal pacemaker)时间之间的比较。[4]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物过程会逐渐放缓,内部节律器的动作速度也会减慢,这就导致了我们感觉外部时间流逝加快。

注意力解释(Attentional explanations)[5]

注意力解释认为,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受到注意力资源分配的影响。
我们年轻的时候,有充足的注意力资源,思维也更加活跃,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一些活动的时候,既能将注意力分配在任务本身,又能关注到时间的流逝,因而对于时间的感知更加敏感。
而当我们上了年纪,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把手上的任务做好已经不易,也再难感知到时间的存在。
小学生上课时,听讲的同时,还在做各种小动作,同时不停的看着表,心里惦记着什么时候下课;而成年人呢,在同样的场景下,他们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本身,而更少关注到时间的存在。
前视望远镜效应(Forward telescoping)[6]

这个解释来源于有关记忆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回忆新闻或个人事件时,会倾向于低估特定时间发生的长短。
想想看,你是不是有类似的经历:当你回忆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度过的一个难忘的假期,那时的欢声笑语都历历在目,那些美好的时光似乎刚刚过去不久,仿佛就发生在一两年前。可转念一想,你会惊讶的发现,那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
当这种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复发生时,我们会感觉时间仿佛被压缩了,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时光飞速流逝。

回忆困难假说(Difficulty of recall)[7]

这个假说认为,当我们难以回忆过去时间中的具体事件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这段时间的流逝更快。
同样是一年,当我们年轻时,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的事物,大部分事件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当我们回忆时,也会发现过去的记忆片段多彩鲜明,有更多值得回味的事件。
当我们的生活逐渐安稳下来,日子开始以几乎相似的模式重复,也很难有什么超出我们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我们会感觉很多日子似乎都融为了一体,缺乏明显的区分点。

时间压力假说(Time pressure)[8]

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想做的事情时,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年轻的时候,我们精力旺盛,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游刃有余的应对。特别是年少时,我们不用面对生活的压力,也不必处理各式各样的繁杂事情,学习和玩乐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总感觉自己似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当我们开始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我们开始发现自己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想做的事情,愿望清单越列越长,可能够时间的愿望却越来越少。这种时间匮乏感会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快速流逝。


无论以上哪种假说,都告诉我们对于时间的知觉不光来自钟表指针的转动,更源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无论在什么年纪,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尽可能让自己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不要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一成不变的重复,是可以延长我们的生命体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背后还真有心理学的研究(可见心理学家有多闲,哦,不,多有好奇心了~)
首先,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称之为时间感知觉,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温度觉、压觉、本体觉等一样,都属于人体的感知觉。而感知到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韦伯定律。


E.H. 韦伯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教授,他用三套不同重量的重物对四个被试进行了实验,发现辨别不是取决于两个重物重量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
比如:
让A左手拿1斤的球,右手拿1.1斤的球,A会发现,右手的球比左手的球重。
但让A左手拿5斤的球,右手拿5.1斤的球,A会认为左右手的球一样重,只有在右手的球变成5.5斤时才会认为右手的球比左手的球重。



最小可觉差/刺激强度=某个常数

这就是韦伯定律,我们知觉的最小可觉差,即能区分二者有区别的最小值,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而是该差值与刺激强度的比例。
韦伯之后,又有个心理学家叫G.T.费希纳,1850年10月22日早晨,费希纳躺在床上,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种数量关系,当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的时候,刺激似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一只铃在响,再增加一只,对我们造成的印象比 10只响铃增加一只要强烈得多;假如4-5支蜡烛正在发光,再点亮一只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如累原来只点着2支蜡烛,那它所造成的影响就相当大。刺激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同已经存在的感觉量有关。
那让我们回到问题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感觉时间似乎流逝的更快?”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时间的感觉量会越来越多,就是分母会变大,那同样的一天我们会感觉变短。
正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当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