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去掉“似乎”。年纪越大,时间确实流的更快。
听上去有点反直觉。
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爷孙两,每天同一时刻看着日出,又同一时刻看着日落。
怎么爷爷的时间会比孙子流的更快呢?
这并不矛盾——因为,「计时」虽然是客观的,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是特别特别「主观」的一种感受。不然就不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长似岁闲方觉”等说法。
年纪变大,人类对时间的感受也在加速。
这是由两大类原因导致的:生理的、心理的。
一、生理原因,生命成熟后,生理时钟变慢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卡雷尔(Carrel)发现,人体细胞存在各种类似时钟的“计时”机制,其中最主要的生理“主时钟”受视超束交叉核子细胞(SCN)控制,SCN随着年纪增大消耗,导致生理时钟变慢。
打个比方,生理时钟就像上链的老式发条,起初快,随着时光流逝(年纪增长),越走越慢。
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伤口愈合比年轻人慢。
因为生理钟走的慢,细胞分裂速度、新陈代谢自然也变慢。
随着生理钟(主观时间)变慢,自然会感到客观时间变快了。
这已经得到实验证实了。
美国神经科学家曼甘(Mangan)曾对三个年龄段,分别是19-24岁、45~50岁、60~70岁的人进行3分钟的预估实验。
**即让实验人员主观猜测3分钟,再跟客观时间对比。 实验结果,主观猜测3分钟(180秒),年轻组约等于客观时间220秒;中年组是243秒,而老年组竟高达286秒!
换句话说,现实中5分钟过去了,但老人家的生理时钟才计时3分钟,自然就感到现实时间嗖一下溜过去了。
这是生理原因。
如果只是生理原因,那老年人对时间的感受应该相当于年轻人八折左右。
但实际上,年纪大了,我们感到时间增速远不止于此,那另外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二、心理层面,记忆密度与主观生命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
一个周末,如给你宅家里无所事事,事后会发现两天假期嗖一下就过去了,过了跟没过一样。
但如果你周末两天,安排的丰富多元一点,比如早起晨跑,约见朋友,参加个活动,隔天再去踏个青啥的,安排紧凑一点……
事后你会觉得,这周末两天过的挺久的。
实际上,我们对时间的整体感受也是通过「事件」去度量。
而且,更确切的说,不是普通事件,而是「生命事件」——就是那些「首次经历」、「富于情感」的事件多寡来衡量。
典型如,第一次独自洗澡、第一次换牙、第一次入学、系红领巾、第一次数学课、挨老师批评或表扬、交新的朋友……
实际上,这恰好与众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类同,比如自传体记忆研究专家康威对相关经历称之为“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又或者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时间里程碑”(temporal)。
简而言之,你在该阶段的「生命事件」越多,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慢(也就是「生命密度」越大),反之,你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贼快(意味着生命空虚,情感淡漠)。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时间过得更慢了:
一来,年轻人更容易有“新鲜的经历”;
其次,年轻人情绪更敏锐,更鲜动,更容易对万事万物投入情感;
反正,成年后,尤其是中年人,能被载入生命史册的“里程碑”(即符合“首次经历、富于情感”的事件)越来越少,因而感到主观生命越来越短。
<hr/>正是上述生理原因(一)、心理原因(二)的共同推动,导致我们明显感到,年纪越大,时间越快。
说句难听点的,大部分人二三十岁,但就主观生命来说,实际上已经是半截身体买土里了。
那,如果我想延长主观生命,有办法么?
三、延长主观生命的五个建议
1、“欺骗”生理时钟
生理时钟取决于生理内循环的综合。比如,心脉、呼吸、荷尔蒙排放、睡眠…等。
因此,简单的体育锻炼,比如长跑,爬山,游泳,广场舞等,都能“ 重塑”生理时钟,让大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年轻的躯体”。
这是通过实验证实了的。
其他四个建议,重点在于增加“生命密度”:
2、旅游(非符号式)
回归孩童视角,沉浸到异地,重新探索自我的旅程。
3、发展非功利兴趣
注意,要非功利。比如为了赚钱或显摆的那种,就达不到增加“生命密度”的效果
4、略激进的方式:换个居住环境
适应新环境能“逼迫”大脑重新“用心”学习新事物。
5、更激进的方式:换个职业
道理同上。但若非家庭或个人条件极其优渥,经济下行期请慎重
上述建议,彼此间存在“协同强化”的关系。
建议1,是通过健康的方式“欺骗”大脑节律,佩戴更“年轻”的生理钟漫步人生;
而后面4个增加“生命密度”的建议——需要“富于情感的首次经历”,那么丰富的创造力跟想象力又必不可少——这正是典型的“年轻人”状态,维持思维活性,保持生理时钟速度。
最后,感慨一下。
略微讽刺的是,很多人心心念念所寻求的稳定恰恰是主观生命“长寿”的大敌,一旦你选择稳定,意味着重复,意味着自我放逐,也就意味着转瞬即逝的贫乏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