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749|回复: 0

[分享]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需要自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也丧失的过程。
氨基酸pl:调整溶液的pH,使氨基酸带上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此时溶液的pH值为pl。
肽:氨基酸之间脱去一分子水以肽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
模体(超二级结构):蛋白质中,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称为模体,也叫超二级结构。
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存在着若干个二级结构肽段区域或模体的聚集区,它们通常依据特定的几何位置排列,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这种区域称为结构域。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二硫键的位置。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结构。
亚基:蛋白质四级结构中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肽链。
盐析:大量的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下来而使蛋白质不变性的过程。
分子伴侣:是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蛋白质的伴侣分子。由于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新生多肽链的速度很快,为此存在许多可以帮助蛋白质新生多肽链折叠的蛋白质,统称为分子伴侣。
标准氨基酸(编码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为标准氨基酸,与其他氨基酸的区别是它们都有遗传密码。

核酸化学
稀有碱基:核酸分子中,除了常规碱基之外,还存在含量很少的其他碱基,称为稀有碱基。
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导致其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变性核酸复性恢复成天然构象时,其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变性温度:在热变性过程中,50%DNA变性解链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又称变性温度,溶解温度或熔点。
核酸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变性核酸链因存在互补序列,在去掉变性因素后形成互补双链结构的过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及核酸。
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形成一个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生成产物的一个特定区域。
酶的必需基团:酶分子中与其催化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
多酶体系(多酶复合体):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成复合体,有利于细胞中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既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又便于机体对酶的调控。
酶的特异性:酶对所催化的底物和催化的反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同一类化合物,或同一类的化学键的底物,生成相应的产物。
酶原激活:一定条件下,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和电泳行为都不相同的一组酶。
米氏常数:即Km值,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酶的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反应体系速度。
酶的激活剂:能提高酶的活性或使酶从无活性到有活性的物质。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经氧化分解,最终产生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高能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水解时能释放能量等于或大于30KJ/mol的化合物,含有高能键。
P/O:指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Pi的摩尔数或生成ATP的摩尔数。
呼吸链:位于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原核生物细胞膜)上的一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构成的功能单位,可营养物质氧化释放的氢传递给O2生成H2O。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营养物质释放的氢经呼吸链传递给O2生成H2O,所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DP磷酸化生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呼吸链抑制剂:能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氢或电子传递的物质。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反应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重新分布,形成高能化合物,然后高能化合物将能量转移给ADP(GDP),生成ATP(GTP)的过程。
解偶联剂:解除氧化与磷酸化之间偶联作用的物质,是氧化磷酸化的一类抑制剂。

糖代谢
单糖:最简单的糖类,只含有一个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单位。
寡糖:2~10个糖基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多糖:由10个以上糖基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同多糖:由同一种单糖构成的多糖。
杂多糖:由多种单糖和单糖的衍生物构成的多糖。
旋光性:能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性质称为旋光性。
手性碳原子: 以共价键连接了四个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糖苷:在单糖的环式结构中,半缩醛羟基与非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糖苷键:连接糖苷基和糖苷配基的化学键。
还原糖:凡能被碱性弱氧化剂氧化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等。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糖酵解:在无氧或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在细胞液中分解成乳酸,并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糖类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直接经过6-磷酸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的途径。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内,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在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之后又生成草酰乙酸,形成一个反应循环,该循环生成的第一个反应物是柠檬酸,含有三个羧基,所以称为三羧酸循环。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沿糖酵解逆过程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糖原的合成: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糖原的分解:指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高于8.89mmol/L~9.99mmol/L,则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可出现糖尿,这一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水平成为肾糖阈。
低血糖:空腹时血糖浓度低于3.89mmol/L。
高血糖:空腹时血糖浓度高于7.22mmol/L。
情感性糖尿: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而出现的糖尿。
葡萄糖耐量:人体处理所给予葡萄糖的能力。

脂类代谢
脂肪动员:储存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进行水解,最终生成脂肪酸和甘油,被释放入血,以供给机体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脂解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等通过信号转导激活蛋白激酶A,促进脂肪动员,这些激素就称为脂解激素。
基本脂:指脂类在人体内主要参与生物膜的构成,含量较稳定的那一部分脂就称为基本脂。
血脂:指血浆中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游离脂肪酸,常常和载脂蛋白结合,而易于在血浆中运输。
血浆脂蛋白:血液中的脂类难溶于水,和血浆中的载脂蛋白结合成溶于水的复合物称为血浆脂蛋白,有利在血液中运输和参与代谢。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彻底氧化生成的一些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成分。
脂肪酸的活化:胞浆中的脂肪酸在CoA的参与下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CoA,反应消耗ATP。
酮血症:在饥饿,高脂低糖饮食及糖尿症时,脂肪动员增加,肝脏生成酮体过多,超过肝外组织利用能力,同时血中酮体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酮血症。
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在β-氧化酶系的催化下,经脱氢,水化,再脱氢和硫解四步反应,生成比原来少2个碳的脂酰CoA和1分子的乙酰CoA,由于这个过程的氧化发生在脂酰CoA的β碳原子上,故称为β-氧化。
载脂蛋白:是指血浆中能与脂类结合并转运脂类的蛋白质,主要有A,B,C,D,和E五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亚类。
必需脂肪酸:是指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内脂:除脂肪以外的所有脂类统称为内脂,包括磷脂,糖脂和类固醇等。

氨基酸代谢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大肠下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及消化未吸收的氨基酸进行代谢,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腐败过程。
生糖氨基酸:那些在体内经脱氨基后产生的α-酮酸可经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的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获取的氨基酸。
一碳单位:含一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
转氨偶联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作用):指氨基转移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联合作用完成氨基酸脱氨基的过程。
氧化脱氨基作用: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氧化脱氢,水解脱氢基,生成氨和α-酮酸的过程。
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不同种类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以相互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的现象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鸟氨酸循环:在肝脏中,由两分子氨和一分子二氧化碳经过的一个连续反应循环生成尿素的过程,即从鸟氨酸开始,最终又生成鸟氨酸和尿素的过程,故称为鸟氨酸循环。
氮平衡: 指摄入氮和排泄氮之间的平衡关系,反映体内蛋白质的代谢状况。
内肽酶:特异地催化肽链内部的肽链水解的酶
Γ-谷氨酰基循环:通过谷胱甘肽的代谢作用将氨基酸吸收和转运的过程,其反应过程首先由谷胱甘肽对氨基酸转运,其次是谷胱甘肽的再合成,由此构成一个循环。
甲硫氨酸循环:甲硫氨酸经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再重新甲基化生成甲硫氨酸的反应过程。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联系
变构调节:变构剂以非共价键与酶蛋白调节部位结合,从而改变酶蛋白构象,影响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变构调节。
变构酶:能通过改变酶空间构象来改变活性的酶。
变构剂:能对变构酶进行变构调节的物质。
变构激活剂:能增加酶活性的变构剂。
变构抑制剂:能降低酶活性的变构剂。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因可在其他酶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基团的修饰,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诱导物: 能促进酶蛋白合成的物质。
阻抑物:能减少酶蛋白的物质。
细胞水平调节: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影响酶的活性,从而调节代谢的方式。
激素水平调节:激素作用于效应细胞,通过信号转导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的方式。
应激:由创伤,剧痛,寒冷,缺氧,中毒,感染及强烈的情绪激动等异常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紧张状态。

肝胆生化
生物转化:肝脏将内源性和外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大,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胆色素:是铁卟啉(血红素)化合物的分解代谢的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初级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的结合胆汁酸,其7α位上均有羟基。
次级胆汁酸:指由初级胆汁酸转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相应的结合胆汁酸,其7α位上均没有羟基。
结合型胆汁酸:游离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后的产物。
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25.6~51.3μmol/L时,扩散进入组织的胆红素将巩膜,黏膜和皮肤黄染的现象。
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达到17.2~25.6μmol/L,且肉眼观察不到皮肤巩膜黄染的情况。
核黄疸:过多的游离胆红素与脑基底核神经元的脂类结合,干扰正常脑功能的现象。
溶血性黄疸:各种原因造成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胆红素过多,超过肝脏转化能力,导致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发生的黄疸。
阻塞性黄疸: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胆汁酸排泄通道受阻,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压力升高,通透性增加甚至破裂,使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造成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出现的黄疸。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进食后随胆汁排入肠道的各种胆汁酸,约95%被重吸收,重吸收后的胆汁酸经门脉回到肝脏,在肝内重新转化为结合胆汁酸后随胆汁排入肠道,这一胆汁酸循环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后,经水解还原生成胆素原,约10~20%的胆素原被重吸收,经门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以原型排入肠道的过程。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由于肝脏发育不全,致使肝脏摄取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低,造成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现象,通常在5~7天达到高峰,10~14天自行消退。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606368040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