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谢邀
好巧不巧,我还真的切切实实地接触过一个“非典型”的大组并且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可以给出一些比较基于自身体验的有价值的回答。
那是我去年下半年在哈佛做暑期科研和毕业设计的时候的事儿了,那时候我就听周边的人说,在哈佛的SEAS(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有一个神一样的教授,带着一个一百多人(我的记忆里当时听说的是140多人)的超级大组做科研,Nature、 Science蹭蹭地发,然后老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在外面开了一个大公司,总之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这个老板叫做David Weitz,做软物质凝聚态物理实验的,现在基本上做微流控做的比较多:
为什么我说这个大组“非典型”呢?因为不同于国内很多层级分明的大组,大老板带小老板,小老板带博士生,博士生带硕士和本科生,Weitz的组真的就靠他一个人用个人能力强行carry,去年我在那儿的时候,我们的办公室和他们课题组的办公室在同一栋楼,我经常可以见到大半夜的他们组的人开完组会从楼上下来,而且Weitz的办公室外面时常排着长队,都是学生在等着和他meeting,他一个人带着一百多个学生,而且据说每个学生的课题都能够及时meet及时跟进进度,简直让人惊讶。
而且更让我惊讶的是,据传闻说,他是不睡觉的。他每天都待在办公室做科研,会在和学生meet的间隙稍微睡一下,然后有下一个学生来就继续meet,而且如果你在meet的时候你的presentation不能让他一直认真听下去,他就会直接睡着,这简直是对学生的精神暴击,不过另一种层面上说,这也会督促学生把presentation做的更好。
他们的组大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SEAS的实验楼在办公楼隔壁的Mckay Building,整个Mckay的五楼都是Weitz组的实验室,如果你有幸去看一看会被它的规模震撼到,那个实验室的面积我感觉至少有我现在老板的实验室面积的十五到二十倍......
这么大的组自然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老板的名头太大了,两院院士给学生带来的资源是超乎想象的,单从我个人经历来说,2019申请季我已经认识了好多个拿了Weitz强推然后去了MIT和哈佛读博的人了,光是博士申请就有这么大的臂助,对于想在学术圈里发展的学生,想必Weitz能给的帮助更大;同时因为组很大,也很有经费,组里的实验资源极其充分,设备好且多,对做实验的人简直是梦寐以求的;组里的人多,大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可以实现互补,合作更加方便,且各种知识和技术也会有人教;大组还有利于发大文章,毕竟那些大期刊的编辑看到了通讯作者的名字都会给几分薄面,自然文章也更容易被重视;而且其实还有个隐藏的好处,在大组待着出路也广,如果真的不想做科研,划划水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到时候拿着个大组毕业的名声出去找工作什么的都是很棒的。
不过也有相应的弊端,除了之前说的老板其实很难兼顾完所有人的科研项目之外,组内的凝聚力其实也不够强。我在哈佛的组是一个小组,大家都很熟悉,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互相帮助,当初我拿到了哈佛MIT的offer的时候,哈佛的这个组还全组一起来劝我选哈佛,那种家一样的感觉很温馨,而我了解到的,Weitz的组里,很多时候中国人都不一定能认识另一个中国人,因为人太多了,而大家都有自己的课题,根本认识不过来;同时因为人多,组里的学生不可能得到老板的手把手指导,可是很多时候老板的悉心指导对刚入门的学生是很重要的,我认识的一个曾经在Weitz组做暑研的小姐姐,就是只在最后暑研结束的时候才和Weitz做了一次presentation对课题进行了总结,而我那时候在哈佛,几乎每周都可以和老板meet跟进课题进度;因为人多,组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因为老板并不用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大家就只能互相努力竞争去发文章争取资源,而不像小组一样可以得到老板的很多关照。
总而言之,大组有大组的好处,资源多,路子广,老板名声大,合作机会多等等,也有大组的坏处,比如老板指导少,凝聚力弱,竞争激烈等等。对于一个刚开始科研之路的研究生来说,在大组和小组之间如何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