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927|回复: 5

[讨论] 中国工业整体水平是否很落后?有哪些方面是世界领先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3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坊间盛传我国工业之落后,很多大学教授对国内制造的仪器等也十分不信任。因此希望了解我国工业整体处于何种水平,有没有领先世界的工业领域,如果有,都是哪些工业领域?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07669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盾构机是个好东西,这东西简直就是隧道之神,能让隧道地铁的建造效率得以十倍百倍的提升。
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是法国工程师布鲁诺尔发明的,然后这一技术在日本和德国手中发扬光大,日本德国的盾构机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美国再掺和一点,就没有其他国家什么事了。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洋盾构一统天下。
中国也尝试过制造自己的盾构机。
1963年,上海市隧道工程局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手掘式盾构,直径 4.2米。
1966年,水利部杭州机械研究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隧道掘进机并应用于水电工程,1976年又为杭州市设计了直径为6米的盾构掘进机。
但盾构机这东西太大太复杂了,中国制造的机器稳定性不高,很难用。
综合比较下来,使用这些国产的盾构机和人力挖掘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于是,国产盾构机偃旗息鼓,慢慢的消失不见。
1997年,中国准备开挖秦岭18公里隧道。
为降低成本,中国到处比较施工方案。
然后,德国盾构机的性能折服了中国企业。
在当时,如果要用传统爆破方式挖一条小型隧道,需要1000名工人持续工作5年时间,而且中间几乎不可能避免人员伤亡事件。
但如果换德国盾构机来挖这个隧道,只需要5个月时间,而且由于工人在盾构机内部工作,安全相当的有保证。
盾构机外号地下航母,这个外号可不是白叫的。


因此,我们花费7亿人民币,引进了德国两台盾构机。
这7个亿,是德国人的一口价。
德国人报7个亿,中国人就只能接受7个亿,不允许还价,爱买买,不买拉倒。
那可是1997年的7个亿。
虽然德国人的态度很差劲,报价也贵上了天,但综合比较下来,买德国人的盾构机是最经济实惠的方案,比人工挖掘便宜太多了,而且非常安全。
中国的技术不行,人家的技术确实能提升工程效率,所以没办法,我们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个价格。



外商的漫天要价 来自:纪录片《超级工程2》

德国的盾构机除了价格贵,维修也极其困难,经常性的出现停工。
明明是德国机器的问题,维修费却要中国来出。
不仅如此,维修费还贵得要死。
一个人一天3000美金,折合2.4万人民币,不讲价,从维修工程师离开家开始计时。
维修的时候,还要拉根线,不允许中国的工程师越过这根线,以免看到他怎么维修的。
买的时候,是爱买买,不买拉倒。
修的时候,是爱修修,不修拉倒。
在盾构机领域,顾客并不是上帝,有技术的那个才是上帝。
但德国的技术有多先进?
就算2台盾构机要了你7个亿,就算维修工程师要你2.4万人民币一天,就算你的工人当时一天工资才十几二十块人民币。
用德国的盾构机,用德国的维修工程师,造这个隧道就是比用你一天十几块的工人,要快,要便宜,还不会出现工人死伤问题。
1997年,中国人见识到了西方盾构机的威力,就是厉害,没话说。
但德国人在技术上蔑视我们的态度,真的让人很难受,当时的中国工程师都愤怒不已。
除此之外,盾构机还是个一次性用品,不能重复使用。
每个隧道都有自己的开挖尺寸,尺寸不一样的话,盾构机是不能通用的,但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隧道。
因此,盾构机都是为了隧道工程量身定制的,一旦工程结束,盾构机的壳体和刀盘就彻底作废了,只有内部的零件设备才能回收,等待下一次用来拼装新的盾构机。
同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地铁1号线开建的时候隧道掘进工程是承包给日本建设公司的,直径6.3米,1公里隧道要中国8800万元。
工程结束后,两台盾构机日本公司直接不要了,懒得拖回国,原地送给了广州地铁公司。
所以我们在秦岭隧道花7个亿买的德国盾构机,是不能重复使用的。
要是有下条线的建设,你还得重新买德国的盾构机,老的盾构机最多拆点零件出来,但还是得运回德国工厂进行重新组装。
这得买多少台盾构机?
中国要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就必须要解决这个盾构机的问题。
但西方的盾构机太先进了,中国的企业不是没研究过,但都研究失败了,而且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搞不定,只有德日美三国能造盾构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企业早20年前就屡战屡败,还用再试么?
国家认为,以前研究的盾构机都失败了,那是因为研究单位规模小,技术实力弱,资金不够,并不代表中国人一定造不出盾构机。
中国即将需要大规模搞基础建设,中国未来将需要大量的盾构机,这是国家的意志。


2002年,中国863计划将盾构机关键技术攻关进行立项,以国家力量为主导,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盾构机的专项研究。
盾构机研发涵盖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领域,精密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
“项目组没有技术指导,从零起步,硬是从设计图纸干起。仅是弄清刀盘刀具问题,我国就花了近5年时间。”
很难,真的很难。
但最终,央企牵头,中国科研院连同多家企业,从盾构机的基本原理开始研究,到技术链层面,再到产业链实际落地,协同作战,攻克时艰。
简单地说,整个中国能研究盾构机的企业,都被喊过来研究一下,你分配这个环节的任务,他分配那个环节的任务,每个人研究一点,由央企带头进行最终整合。
中铁装备董事长卓普周说:
“盾构机,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争气机’!”
2008年,中国中铁1号盾构机下线。这是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
从此,中国告别了完全依靠“洋盾构”的局面。


这台中国中铁1号盾构机,被用于天津地铁3号线,并顺利竣工。


能用是能用,但中国制造的质量怎么样?
在简单的地质条件里可以用,在复杂的地质条件里会不会频繁出故障?
一个工程投资那么大,谁敢拿这个开玩笑。
因此,中国盾构机开拓自己的市场极为艰难。
即便中国已经可以造自己的国产盾构机了,但市场上大量的施工单位,还是倾向于使用德国和日本的盾构机。
贵是贵了点,但质量可靠啊,用起来放心。
中铁装备集团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贺飞说:
“这并不是说进口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而是在当时,人们对我们自己研发的盾构机还心存顾虑。”
简单地说,西方的盾构机不完美,但人们认为中国的盾构机更差。
2012年1月,成都地铁2号线和4号线开工建设,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漂石、砂卵石、涌水突出,需要高端盾构机来解决问题。
国产盾构机,想试一试自己。
但谁敢冒险去试?
为打消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疑虑,中铁装备的团队历经3个多月的交流和沟通,最终成功推销了自己,让甲方采用了1+1的模式,即国产盾构机和进口盾构机同时开工的方案,一个负责左线,一个负责右线。
成都这条地铁线非常有意义,某种意义上给了中铁一个同台公平较量的机会。
国产盾构机和进口盾构机到底哪个好用?
10个月后,施工结果出来了。
国产盾构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进口盾构机!
不仅便宜,而且好用!
类似的较量在一条条隧道工程中不断的出现。
一直到2020年,在汕头海湾隧道工程中,因为涉及到孤石、基岩、8度地震烈度区等复杂施工条件,中国和进口盾构机依然要同台竞技,一条东线一条西线。
完全一样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使用了国产盾构机之后,总掘进时间少了2个月。
完胜!从价格到质量到施工时间全方位的碾压!
在一场场不断的血拼中,中国的国产盾构机凭借自己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一点点的驱逐了进口盾构机的影响力,一点点的打碎了进口盾构机天下无双的神话。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产盾构机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并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3,顺带着把全球德日盾构机产品的价格给拉低了40%。
德日产品要是不降价,市场能被中国盾构机直接抢光,就算有以前的质量口碑也没用。


德日的盾构机降价非常多,近乎于腰斩,但依然很贵,1.8亿一台可不是个小数。
中国的国产普通盾构机,只要2500万一台,复杂盾构机最多也就5000万一台,只有德日产品的零头。
德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太大,哪怕我们已经把性价比做了如此地步,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完全驱逐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更别提全球了。
但随着一年又一年,中国盾构机在全球各大工程的不断出现,如此巨大的性价比差距,会导致使用中国盾构机的施工方越来越多,最终完全胜利,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同台竞技,中国盾构机不怕,就怕施工方不给同台竞技的机会。
盾构机本来是个高精尖的东西,被中国硬生生给搞的好像一台普通大型挖掘机,真正的做成了白菜价。
2019年2月23日,中国两台盾构机成功通过现场验收,正式交付日本西松建设公司,即将用于新加坡地铁6号环线C882项目,这是中国首次为日本客户提供的盾构机。
此举,意味着中国击败了传统盾构机强国日本,抢到了他们本国的盾构机客户。
这两部盾构机意义非同寻常,因此新华网特地记录了这两部盾构机从零件到组装完成的全过程,在正式交付给日本公司的同时,新华网公布了生产的全流程视频,并在YouTube热播,引发了新加坡的网络热议。
新加坡网友惊呼“难道我们不才是发达国家吗?为什么造不出这样的机器”?
没有为什么,你太小了,弄不出盾构机生产线,仅此而已。
2019年12月4日,为巴黎地铁16号线制造的两台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中国正式下线,即将远赴巴黎。
此举,意味着中国盾构机首次杀入西方顶级高端市场,这是典型的反杀,都杀到西方老巢了。


2020年9月29日,中国中铁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第1000台盾构机正式下线。


这一天,车间标语“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显得格外醒目。
足足1000台盾构机,这得挖多少隧道,修多少地铁。。。
离中国盾构机一统全球的日子,没有几年了,因为中国盾构机的性价比确实惊人,只不过兴起的太晚,全球其他国家用的人还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不足而已。
德日美依靠技术垄断,在盾构机身上赚取暴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有人说,国家牵头搞技术没有用,最多搞一搞技术不容易落伍的军工,搞民用不行,因为国家牵头搞不能完全发挥出个人的聪明才智,因为只有当研发人员为自己而战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性。
这话说得完全错误。
国家体量庞大,流程繁多,审批严格,确实不如个人搞研究灵活。
但大公司搞技术,个人就能发挥出聪明才智了?
体量庞大的大公司,一样流程繁多,审批严格,一样远远不如个人搞研究灵活。
但很多重大科研耗资过于庞大,动辄几亿几十亿,一旦研发失败还可能颗粒无收,这种成本是个人不可能负担的,只能大公司来搞。
而且越大的公司,能承受的科研风险越大,能搞出来的技术越尖端。
如果你认可了越大的公司越容易搞尖端技术,那剩下的事情就好分析了。
这世界上谁是最大的公司?
不是苹果,不是微软,不是IBM,而是国家。
个人在多样化方面确实很有特色,但是在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需要持续几年,燃烧几百亿乃至于几千亿经费才有可能做出成绩的尖端科研领域。
如果国家牵头都搞不定,那任何公司牵头都搞不定。
个人的优势是可以漫无目的地到处试方向,个人错了损失小,社会可以承受这个损失的代价。
但是当方向已经明确的时候,确定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时候,那国家集中力量搞科研,做出成果的速度一定远远大于任何个人,也远远大于任何企业。
本质上来说,国家就是一个超巨型的科研公司。
如果一项技术已经被人类验证可行,而且这个技术是西方几个公司可以搞出来的,那么当中国动用公司远远不可能比拟的国家资源去全力投入这项技术的时候。
只要给足够的时间,没有搞不出来的东西,区别只是代价大小,你愿不愿意付这个代价而已。
你以为我今天说的盾构机?
不,我说的其实是芯片。
芯片确实是工业体系皇冠上的明珠,确实集现代工业体系之大成,研发难度确实远远超过盾构机。
但芯片的技术并没有达到高不可攀,远远超过中国工程师理解的地步,无非就是需要拿大钱砸技术,代价大一点而已。
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争气机”,早晚也会有自己的“争气芯”。
盾构机能被中国搞成白菜价,芯片当然也可以。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国家牵头科研攻关后,西方的天价盾构机降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未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工业是无价之宝。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而言,工业就不再是无价之宝了。这时候,工业的价值就由市场和利润来决定了。
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领域,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质量堪用的前提下能够保障充足的货源同时具备极具诱惑力的价格”。这一优势绝不仅仅来自低廉的人工成本,而更多地来自于强大的配套、通畅的物流和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使得商品的生产周期变得非常短,也从而给了我们利润——同时剥夺了他国的利润,即使该国的工业实力优于我们。
至于产业升级,则更多是由利润决定的。除了少数关系国家命脉的产业以外(我都标粗了,求别断章取义了谢谢),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升级带来的利润足以覆盖升级成本的时候,升级自然就会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或许可以推他一把,但不可能在没有赚头的时候硬推,哪怕升级出来的东西再吊炸天也不行。这也是为什么产业升级永远是一步一步的:不是因为某个项目的升级有多慢,而是你得等利润高到位,成本低到位。
相比起我国,反倒是法国这样的国家,在长期来看工业很成问题。他的问题并不是工业实力不够,恰恰相反,法国的工业实力当然强于我们,并且门类还全于相似国家——如德国和日本。他面临的恰恰是工业的核心问题:没赚头。这毕竟是一个市场化的世界,并且处于总体和平状态。工业项目虽多,但在一半的高端项目上,质量比德国稍差那么一点,价格却不比人家低,这在环球市场上,就意味着丢掉了这一半的绝大部分的市场;而在另一半的高端项目上,质量比日本稍差那么一点,价格却不比人家低,这在环球市场上,就意味着又丢掉了那一半的绝大部分的市场。至于中底端市场则被中国一锅端,显然又没有什么赚头。既然你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赚钱,不是闭关锁国,也没有大到可以靠内需养活自己,那么你工业再厉害,没有赚头就没有意义。
归根结底,我们造工厂,修铁路,然后生产黄油和大炮,流血流汗搞工业化,是图啥呢?最终目的不就是让人民都能过上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嘛。我们并不是为了搞个蒸汽朋克的乌托邦的。那玩意儿拿电脑画一个,看着意淫意淫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说说
螺丝又叫做标准件,它必须符合标准。A家生产的螺帽,套上B家生产的螺栓,应当毫无问题才行
螺丝又属于钢铁产品。它的加工成本低,使用量大,精度要求也不高,非常适合于中国生产。于是,中国成了生产各种高精度、中精度、低精度的螺丝的大国;螺丝还有强度参数,分成9级,级别越高,强度越大。豆腐渣螺丝大概就是2级,用螺丝刀拧两三次,它就滑牙了。9级的螺丝一旦拧紧,很难旋出来;另外还有自攻螺丝,也有强度的要求
由于螺丝的加工要求低,中国产的螺丝大量销售欧洲,以至于垄断了欧洲市场。现在的欧洲市场上,几乎都是中国产螺丝的天下
美国也是如此。连航天飞机上都使用中国螺丝。某次航天飞机出事,美国有关部门要求将所有产自中国的螺丝拆掉,最后发现完全不可能
因此,欧洲和美国都认为产自中国的标准件(也即螺丝)存在倾销,告到WTO,还实施贸易抵制措施。为此,中国和欧美打了好几年的贸易战
相信,看完这一段内容,题主的假设已经不存在了
=========================
我本人在外资企业(ABB成套开关设备制造企业)工作。我们怎么看国内产品呢?
和国外产品相比,国内产品的外观可以做到几乎一致,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一旦投运,就会发现问题百出。随便检查,就会发现无数的问题
关键在于,研发人员并没有认真理解国外产品的设计精髓,以及材料的选用特性,只求外观一致就可以了
举一个例子,高压开关设备的塑胶绝缘材料应用很广。由于空气的击穿电压低,而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高,因此在制备绝缘材料时,一定不能让绝缘材料内部有空气泡。国外的绝缘材料100%满足此要求,国内只能部分满足要求。可想而知,当实际使用时,在超高压的条件下,只能使用国外的产品
如此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只能说明一点: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想要认真地做事,只想以廉价的产品来赚钱,能糊弄就糊弄,能廉价就廉价。中国产品,外观漂亮,看起来是这么回事,但品质连豆腐渣都不如
这些年中国制造已经好多了。有次在国家重点工程中陪有关部门检查中国制造的开关设备,发现产品的确是品质兼优,完全不亚于国外产品
中国制造的品质上来了,逼的国外厂家要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应对。所以现在的中国,是品质兼优且最先进的国外产品的热销之地。中国制造和国外优质产品在国内的比拼处于针茅相对的状态
最近有一部电视节目,叫做“大国重器”,讲的就是中国制造。说实在的,看后真的很激动。中国制造,的确已经今非昔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日子越来越难过。因为中国制造的品质上来了,价格优势也很大。对于投资方来说,当然用国产的设备比国外的设备更好
我本人也很矛盾。我当然希望我所在的企业效益好,我们的收入会增加。但同时也感到中国制造的压力,而且从心里也期望中国制造能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估计,再过几年,转行到中国企业也是很现实的
=====================
中国的军事工业、高铁和机车制造、港口机械、造船业、超大型高速计算机等等,已经赶上了世界水平,有的甚至已经领先于世界。但许多民用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依然在追赶中
我看过ABB的某型开关柜设计资料,这些资料当然用英文写成,有近千本,每本都有数百页,洋洋洒洒,涵盖了产品的各方面的内容。最为难得的是:所有的设计都经过了型式试验的认证。
型式试验一般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例如我国上海就有型式试验测试中心,在这里可做短路电流试验,最大电流可达250kA。做试验时必须要深更半夜,在用电谷峰时进行,避免对电网产生过大的冲击。做一次试验费用大约数十万。
ABB的这套开关柜资料中,涉及到的型式试验有近千次
对比于国产的开关柜,型式试验最多也就近十次。显见,这两者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因而,国外的产品优于国产产品,也是必然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某种产品的质量是否优良,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产品外观是否能满足功能性要求和视觉要求,这些都必须在设计和制造测试阶段就完成,而这些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也因此,国外人最恨的就是抄袭,最看不起的也是抄袭。记得60年代的日本,那是抄袭和仿制能手,70年代后,日本才走上了日本创造之路。
中国目前就在这关节点上
许多国人看不到这一点,以为中国制造就是生产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自己看不起自己。连已经被欧美视为倾销并且加以抵制的中国标准件(螺丝),都说做不好,是不是有点太过悲观了
中国制造还有一个弱项,就是设计的继承性。
我们都知道,设计某产品必须是连续的,中间不能有停顿,更不能因为某员工离职就陷于停顿状态。企业员工的就职离职非常普遍,不管是外企还是中企,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
外企的做法是,技术文档的写作非常详尽。每个人工作结束后,立即把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结果记录下来。一方面为今后的研发做好记录,另一方面也为他人的接替做好准备。这样,设计进程就不会出现断层,更不会因为某人的离去而停顿;反观中国,却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离职时,巴不得原来所在的这家企业明天就垮台才好,所有的核心资料能带走就带走,不能带走就毁掉。显见,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产品的研发的,而且也极大地拖了中国制造的后腿
我问过写PLC说明书的德国人:你写这么多的内容,很可能这些东西都没人看,何苦呢?德国人说:我知道可能没人看,但还是要写。因为设计要求有继承性。这就是德国人的做事风格——从不马虎行事
如果说小企业出产的是产品,那么大企业出产的是成套技术,而超大企业出产的是标准。中国企业真正到了向全世界推出自己的标准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的那一天
中国的海尔走在前面,他们已经开始输出标准了!同样,中国的高铁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了中国标准。这是中国制造被世界认可的标志性节点
一旦输出了标准,国外人就必须按标准来采购中国设备,或者要求国外厂家按中国标准来制造设备,由此赚的钱千倍于生产产品,百倍于生产成套设备,真正实现一本万利
=====================
中国制造会有美好明天的。我期望会有更多的中国核电、中国高铁、中国飞机、中国船舶、中国家用电器,带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为改善人类(当然包括我们自己)的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
为中国制造加油!愿中国制造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制造业。据说某五轴出来后,外国的产品价格直接腰斩。而且,国产五轴据说还各种糙。
但这东西差100年,那是别人吃肉你喝西北风。差60年是别人吃肉你喝剩汤。差10年,你还是喝汤,但人家也只能跟着和汤了。
这东西急不来,就耗着吧。要做好继续亏本几十年的决心。看的不是自己的产品赚多少,而是进口产品价格能不能腰斩再腰斩。
我是通信行业的,来说说交换机吧。15年前,一块板20万。10年前,10万。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过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美金一块。1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BUG超多。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用了3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1半了。这个结果一出来,进口交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
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这就是现实。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后进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隐忍着。所谓的双赢。其实是美丽的谎言。
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介于回复区里一些朋友就是坚持中国落后,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这里说的是世界,而不只是日美德法俄等几个经常被报道的国家,眼光放远一点,心态放平一点,阅读文字时请再仔细一点,谢谢合作。
—————————————————————直接回复题主:
我国工业和一流发达国家比有差距,但是比印度、南美、非洲的国家强太多了。高品质的螺丝我们造得出,但是肯付相应价格的少。我国在航天、核、军工等领域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甚至领先。
这里是补充的:有朋友不认同我国在这些领域领先,我想说的是领先不代表第一,和世界顶级客观上还存在差距。两百多个国家里有核能、有航天的才这么几个,所以从全局上看咱已经是世界领先了,请不要过分看轻我国工业。
我国工业没大家以为的落后,但也不容过分乐观。大学里的教授要做实验,本身对仪器要求就高于社会普遍要求,精尖端的仪器设备的确与世界顶级的有差距。但工业并不都是精尖端,我觉得是成本和性能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只比较金字塔的塔尖有多高,还要看塔身,塔身基底够大够硬才能造得高,光在金字塔顶上装根超高的避雷针并不能代表自己总体水平高。
————————————————分割线——————————————————————
我们家是做罗茨真空泵的,是种工业用的罗茨真空设备,属于助力泵,它的精密度和耐艹性决定后面一级泵能否正常运转、整个系统是否能快速达到并且稳定维持真空度。所以我们对于里面的各类配件的精密度和耐艹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于是齿轮和铸件我们用国内最好的,轴承用德国和日本的(事实证明比国产的耐艹不是一点点),电机用品牌的,还花更多的人工来精确调配转子的动平衡,想尽办法提高产品的品质。但是东西好,相应的也就价格提高了。国内的工业基础其实很薄弱,不少企业都希望用便宜货短期内能多赚点,觉得能用就好,要求很低。我们做的好东西就只有中高端用户会用,量就很有限,可我们也不想放弃质量降价砸自己牌子。所以说国内不是造不出好东西,是造出好东西少有人愿意掏钱买。
不仅我们,我们的供应商也是遇到这样的事。他们有好的螺丝螺帽,价格相对高一些,但是用的人少,而且觉得不必要,大部分客户都是用普通的,本着熬过保修期就行的态度在做产品。而且就算是同一个档次的螺丝螺帽,品质的波动也较大。我们给供应商的订单上都会标注“质量优先”的字样,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好好挑选,同一个批次里的也挑好的。我们遇到过螺丝强度不达标断在里边的尴尬事,为了把这个断螺丝弄出来花费的成本足够买一堆螺丝了。
客户这边一般是买我们的设备,跟其他的设备设计拼成机组卖。所以一开始他们就要垫钱、担风险。客户的最终用户还经常拖款、赖账,弄得他们成本很高风险很大,没办法就只好转嫁给我们这些供应商,每隔一阵子要跟我们压价。让他们保质保量地做产品还能有利润,除非再下游的企业讲诚信。我们这种产品的最终用户多是大企业、国企,审批流程慢,钱管控得严,效率低下,有的还不诚信。打电话过去催,对方会说:我们这么大公司会骗你?结果就是拖个半年到几年,拖垮了供应商,这钱就还真赖掉了。
即使是付款了的,也通常给的是承兑汇票,往往还是半年后才能兑现的承兑汇票。这年头现金稀缺,有的公司熬不到大额的承兑汇票兑现,连工资都发不出、供应商的款也付不出,到处忙于奔走筹款渡难关,还有什么心思去好好做产品呢。不过相对于拿不到货款,能拿到银行承兑汇票已经算是万幸了,我们甚至已经开始直接用承兑汇票交易、找零,把承兑当现金用了,但是发工资、交各种税费是不能用承兑的,所以也相当的困扰。
有没有经济方面专精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为什么承兑汇票满天飞却不见现金呢?非常感谢!
关于同类的外国产品,我们也拆过,在设计上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是人家的材质很棒,加工工艺精度非常高,并且能够用上很贵的一些零部件。外国产品比我们贵六到八倍,所以能用好东西好工艺我们能理解。但是材料这个东西我们的确能感受到明显的技术差距,一样是金属材料,他们的合金稳定、硬度好、热膨胀小,这样的东西可以用精密的加工中心做零件,不必担心出现后期的质量变化。我们用同样精密的加工中心来加工,总因为材料本身的问题出现品质不稳定,比如做好了的零件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用时发现微量变形。可能我们对精密度要求高,所以进来的原材料都不会直接拿来用,都要再经过处理让它尽量稳定后才敢进行加工。
同行业的国内厂家多为中小微型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换取更快的资金回龙,通常会降价销售,给其他同行造成了挤压。于是开始价格竞争,把整个行业给搞low了。利润那么低,谁还搞科研呢,研究出来的成果申请了专利还被人冒用,诉讼又费钱又拖沓又没实效,于是更没人愿意投资做研发。中小微型企业得不到多少国家支持也就算了,法律上也很难得到平等对待
综上,我国工业和发达国家比的确还有所欠缺,还有许多路要走。要改变它,不是某一项强就行了的。
相信很多民间企业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回款困难——>利润减少——>控制成本——>挤压供应商——>供应商提供低价低品质产品——>我方产品质量下降——>出现质量问题——>客户不满意——>回款困难
全行业不景气——>产品销量少——>利润减少——>与同行竞争剩余的市场——>降价竞争——>利润更少——>全行业更不景气
这些都是行业内的恶性循环。
此外还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政府的。从企业这边收税收费造成压力,一个政策变化就可能导致一批企业倒闭甚至一个行业的大洗牌,继而造成整个市场的波动。还有法律方面的问题,小微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因而利益更易受损。此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比如商业贿赂的风气等等,无形中都给制造业带来了损失。
任何行业都是需要利润来支持的,没有利润,谈什么品质和创新呢?民间制造业得不到国家支持,又没有好的市场规范,始终处于低级竞争的情况下,还奢求什么高级呢?
最后,我国制造业并非一无是处,相比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强太多了。我们有个最终用户在孟加拉,泵里面要换润滑油都没地方买,工业薄弱到这种地步,其他还有非洲、南美,差得也不少,配件坏了本国找不到替代品的不少。
前面说我国工业还欠缺,不是我们妄自菲薄,实在是在一个班里老是和差生比有啥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