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如果你觉得每天的膳食比较均衡且合理搭配的话,完全没有需要去额外补充维生素。但是你觉得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会导致你膳食上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缺乏的话,每天一片的复合维生素可能会帮到你(就不说大部分市面上的复合维生素的含量都低于每日最高摄入量了,身体的吸收效率不是100%的,所以你真正吸收的根本就没有瓶子上写的那么多)。如果你要no zuo no die一次性一瓶吞的话,抱歉现代营养学帮不到你。
BBC这个纪录片就问题放出的视频来看,得出来的结论有毛病吗?没毛病,尤其是当营养学界里面都有不同的理论在互相打架的时候。譬如维生素D的RDA,有的人说要低一点,有的说要高一点;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观点和利益也就不同。所以说维生素膳食补充品没有作用,没问题,只是观点不一致而已。
但是,BBC根据它视频里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严谨吗?不严谨,简直就是个笑话。姑且不说样本容量为1的实验能带来什么统计学上的意义,一个为期两周的维生素水平实验?请一个注册营养师当顾问也不会花你很多钱吧BBC?很多脂溶性维生素伴随着脂肪的吸收会储存在肝脏里,所以身体会有维生素“备用容量”,一旦你膳食摄入量不足导致血液循环里脂溶性维生素水平过低,身体就会释放一些备用的维生素进入循环系统以保证日常代谢。如果人家营养师在用沙鼠研究维生素A缺乏时都会留三周完全没有维生素A摄入去消耗掉所有的后备军,BBC这个两周的实验(而且没有对实验对象进行任何的膳食改变,譬如完全不食用任何含有维生素的食品)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根据这个方面延伸下去,视频里提到女记者的维生素检验的是血清水平;因为身体有后备储存的这个原因,血清维生素水平(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通常都不是最好的检验方法。临床上用的很多,是因为在不怀疑某种维生素缺乏的情况下,血清水平可以给出一个大概的情况;当血清水平低于正常值的时候,那就证明所有后备储存都已经消化完毕,处于非常缺乏的情况了。还有一点,视频里提到女记者在实验前各项维生素水平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消化系统会主动降低维生素的吸收效率去避免过多摄入而导致维生素中毒。所以实验后,她的维生素水平有所下降,我不觉得意外。BBC这个纪录片说维生素补充品可能有害的论据是可能致癌。先不说现代医学还没有完全理解致癌的机理,BBC你能告诉我那些患癌的人有多少是由过度补充维生素而导致的?你要说过度补充可能会导致中毒然后对肝脏可能造成负担,好的我举双手双脚赞同;但是致癌?有点太哗众取宠了吧。
其实很多人对维生素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认为它们是某些对身体有益的药品。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跟维生素缺乏在临床上的表现是有关的。譬如预防骨质疏松就要补钙,想要长高就要喝牛奶(钙 & 维生素D,虽然完全无添加的牛奶中维生素D少得可怜),预防贫血就要补铁,等等。就是因为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使得维生素的作用给夸大了;其实这些就跟预防饿死你就要吃饭(碳水化合物 & 蛋白质)是一个原理,但是在现代城市的环境中,没有人会因此每天而多吃了几碗饭。维生素和其他的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水)一样,都是人体每天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主要在供能上做贡献,而维生素则是很多代谢必不可少的辅酶。但是你如果饿了,你会有很明显的感知,但是如果你缺乏了维生素C而生成不了胶原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毫不知情。有研究表明,某些维生素(譬如烟酸),在大剂量摄入的情况下(治疗剂量,therapeutic dose,远远高于每日推荐摄入量)可以对一些疾病有积极的作用。且不论维生素疗法有多大积极的作用和副作用,如果都要用到维生素疗法了,那估计都是最后的稻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