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8351|回复: 0

[杂侃天下] 2013.10-青岛-全国临床及疾控微生物室间质评总结大会(报告概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10月的青岛,红顶绿树,碧海蓝天,令人难忘。2013年全国临床及疾控微生物室间质评大会就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召开。大会从10月7日开始至9日结束,为期3天。虽然还在假期,但依然有400余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杂志受邀参加本次大会,并对大会内容做出详尽报道。和青岛的美景一样,本次会议在内容的组织、介绍,与会者的学习态度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介绍上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大会内容,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胡继红主任对本次大会日程作了精心的编排,涵盖以下7个议题:1.微生物室间质评总结(鉴定、药敏),2.相关法规、标准解读,3.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及自身发展建设,4.针对微生物检验如何配合医院内感染控制,5.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配合,6.病原诊断,7.临床微生物适宜的诊断新技术及应用。每个议题都邀请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本刊将这些报告内容报道出来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胡主任对推动国内微生物专业的发展以及室间质评工作非常尽心尽力,一直希望能让微生物专业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在本刊刊登有关正确应用药敏的文章,希望让更多的微生物同行和检验同行们都能够看到。


二、会议代表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两天的会议期间,每一天会场都坐得满满的,就连最后一天下午也不例外。在场的演讲嘉宾们都多次被感动,骄傲地说“咱们微生物人果然是最认真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主动和积极。”每一位专家演讲结束后,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且争相提问。


三、诊断新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本次大会同时得到了厂家的支持和参与,他们不但带来了产品,还跟与会者一起分享了微生物快速诊断的新技术。之前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上不太受重视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出检测报告耗时较久,但这又是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所以一时难以解决。相信随着今后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在实验室中的不断普及,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也能让微生物检测对临床工作起到更大的帮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这些新技术我们也会在本刊中有专门的文章做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关注。


下面就让我们带领大家按照7个议题的顺序对本次大会内容做一个详细回顾吧。


议题一、微生物室间质评总结

胡主任对2012-2013年微生物室间质评结果(鉴定、药敏)做了总结与分析,详细内容请参见随每次微生物室间质评成绩下发的室间质评小结。


议题二、相关法规、标准解读

这个议题首先做报告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的苏建荣教授,苏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与行业标准进展》。苏教授对于实验室评审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她的演讲对于参加评审的单位应该非常有帮助。苏教授的演讲主要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与规范概览、检定或校准、室内质控、人员比对和验证等几个概念、性能验证与能力验证的说明和举例、与临床相结合四个方面。首先在相关政策法规与规范概览方面,苏教授列举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20余种已经颁发的国标,大家应该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微生物专业有区别于其他检验专业的特点,例如在确定病原体时定性试验多,统一标准难,从临床项目申报到具体指导临床的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种类繁多,专业知识独特,进展多,变化快,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所以在国标中也针对专业特点对以下这些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室设备、检验前程序、检验程序、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检验后程序、还有和临床的沟通,都需要大家特别注意。例如在设施和环境条件中规定“应定期根据工作流程及性质实施安全风险评估,根据生物安全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制定、修订相应的生物安全操作和防护规程并进行培训,以减小职业暴露的危险。当工作流程及性质发生变动时,应及时实施再评估。”其中最核心的其实是安全风险评估,但有些实验室并不明白评估是什么含义,以为就是安全风险。微生物危险度不等于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该是微生物安全度+合理的防范措施。微生物危险度是恒定不变的,一个实验室应该知道你的风险,重在防范,然后做出一系列措施,将风险基本降为零。在检定和校准方面,苏教授特别强调,实验室不能只让厂家来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在厂家的建议下有自己的检定和校准记录,否则的话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很可能就过不了。在检验程序中,应该是写自己能做的。在实验室制定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中应包括整个操作过程,如实验分析前、中、后(报告)。例如染色剂的质控,应至少每周(若频率小于每周1次,则实验当日)用已知阳性和阴性的质控菌株检测染色程序。此外苏教授还对实验室性能验证和能力验证也做了一些举例和说明。在人员比对方面,应该制定人员比对的程序,规定由多个人员进行的手工检验项目验证的方法和判断标准,如果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时,应该以公认的水平最高的人的结果为准。

另一位做报告的是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的马筱玲教授,她演讲的题目是《临床常见菌CLSI药敏标准主要变化及其应用》,主要和大家介绍了药敏试验一般知识、临床常见菌药敏试验标准主要变更以及药敏试验临床应用方面的内容。首先马教授为现场的年轻代表回顾了一下药敏试验定义,即使用体外方法测定抗菌药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效力。药敏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体内抗菌效果,推荐的评价参数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会因为给药计量不同、给药方式不同、不同组织、不同时间而变化。还有现在的关注热点药代动力学(PK)—研究抗菌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清除的动力学过程。药效动力学(PD)—研究体内药物浓度与药物抗菌效果关系。因为我们在实验室所做的都是体外试验,研究这些参数能帮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情况,指导临床治疗。药敏试验主要规则有:1.选择试验的药物应针对该菌所引起的感染具有确切临床疗效(已知天然耐药不做药敏试验)。2.检测预报药、指示药,而不是检测所有的药物。例如对于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选择头孢西丁作为指示药。3.使用的药敏方法经证实是可靠的。4.药敏判读需依据最新标准,S、R、I解释取决于特定的给药方案和感染部位。5.罕见耐药模式及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的细菌需核实和确认。6.特殊细菌、特殊部位的药敏需依据特殊规则报告7.分级试验和报告规则。对于这些规则,马教授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对于试验药物的选择,1998年以来,原卫生部将CLSI药敏标准定为我国部颁标准。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在CLSI药敏标准中有专门的列表(表2A-2J细菌抑菌圈直径及MIC解释),且对每种细菌都有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法。对于不同的细菌必须使用推荐的试验方法才能按推荐的折点进行解释。药敏试验结果解释方面,每年都会有一些更新需要注意,还应该注意的是给药部位和给药方案不同带来的差别。例如肺炎链球菌用青霉素时,非脑膜炎和脑膜炎的药敏解释就不相同,口服和注射剂的解释也不同。另外由于CLSI的药敏标准基本每几年就会变更一些,马教授也带大家了解了一下近年来CLSI重要变更内容。例如葡萄球菌的选药在2013年就有变更,删除奎奴普丁/达福普丁(C组)和泰利霉素(B组),而新增了头孢洛林(ceftaroline)到A组药敏,也就是首选药组,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和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药敏方法的变更是删除了检测MRS的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且在检测到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临床又需要使用青霉素治疗时,需要做进一步证实试验,以免发生错误。这是由于大于90%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都是耐药的,临床也一般不用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在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疗法时(例如:心内膜炎、骨髓炎),由于青霉素毒性较小,大夫可能会选用。某些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可能实际上具有β-内酰胺酶(BL),这可能会导致病人对青霉素治疗失败。所以必须检测BL以确认青霉素的敏感性。在青霉素药敏报告上,如果检测结果为耐药,直接如实报告就好;检测结果为敏感时,可以不报告,但要添加注释“如需要青霉素的结果请与实验室联系”。如果临床需要,在进行报告前需进行头孢噻吩BL试验,如果结果为阴性,还需再进行其他BL试验,如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四叶交叉试验等。如果确认为敏感,才能最终报告临床。


议题三、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及自身发展建设

这个议题首先由西京医院检验科主任郝晓柯教授为大家带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的演讲。郝教授先分析了我国临床微生物室的现状,全国二级医院至少有1/3未建立微生物实验室或徒有虚名;大多数医院一般只有1个微生物检验人员;除少数实验室的发展有一定保障,大部分微生物实验室处于萎缩状态;缺乏微生物理念,临床对微生物知识匮乏阻碍了发展,缺少解释、沟通和指导;开展的项目少,送检标本量少;缺乏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的来说,微生物的设备更新、发展较其他专业慢;微生物室在检验科收入低,成本相对高,效益低;TAT时间长,临床重视不够;基层较薄弱,缺乏专业人员。但是郝教授也认为,临床微生物在检验科是最能体现水平和价值的科室之一,也是检验医师最能发挥作用的。临床微生物目前还是观念更新最快、发展最快的,也是最能出SCI文章的科室。微生物科室虽然在检验科收入不高,但其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因为微生物检验所体现的价值主要惠及到病人,即运用微生物检测结果,第一时间让病人获得最有效的治疗,还能使病人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抗菌素的使用,节约了费用。微生物室的建设关键在于主任重视与否。那么该如何建设呢?在硬件方面,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无害、肃静、整洁、美观,从而使临床实验室能在这种环境下正常进行工作。位置的选择,由于生物安全的需要,微生物实验室应该是相对独立,而且不能设计成大开间实验室,要根据微生物分类要求分为各自的实验室(区),有条件要有II+或III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必须在一独立的建筑区或隔离区,如在检验科一个相对独立区域。实验室应该严格分区,即更衣区、准备区、实验区。更衣室有淋浴,进出实验室的物质必须通过蒸熏室和双层高压灭菌门进行实验室材料的输入和输出。郝主任还特别提到容易被忽视的消防系统,国内的实验室大部分使用水喷淋系统,喷水后会造成标本的污染和仪器的损坏。而国外实验室则大多使用七氟丙烷,就可以很好避免这个问题,值得国内实验室借鉴。在软件建设方面,也是检验科主任应该高度重视的。人才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室发展的根本。郝主任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临床实验室为例,该院有1000张床位,该实验室微生物室的面积是1200平方,有75名工作人员,平均每百张床配备7-8名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而且该实验室分工也非常细,除了常规工作外,还有厌氧菌、药敏检测、结核真菌、寄生虫、病毒等9个亚专科。而我国的情况是,55%的三级医院只配备了1-3名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35%的三级医院配备了4-6名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而配有7名以上微生物人员的三级医院仅占10%。如果以每家三级医院病床数量为1000张来计算的话,国内每百张床位配备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在0.5人以下,不及国外的10%。与临床沟通是临床微生物室生存的要素,因此应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理念,积极学习临床知识促进与临床的沟通,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积极开展临床需求的微生物检测项目。快速报告是今后微生物室发展的重要理念,分子病原学的诊断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应该积极发展实验室自动化,采用一些新的快速检测方法,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得越来越好。

青岛市立医院的宋卫青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集团化医疗机构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宋教授所在的医疗集团是合并了8家单位后形成的两个3级甲等医院,1个养老院和1个皮肤病医院。宋教授平时管理着8个实验室,因此在集团化医疗机构的实验室管理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实验室的管理对象是与实验室有关的人、事、物、信息、经费等。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仪器设备与试剂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实验室设置模式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与职能、建设与规划等。人是管理工作的载体,是管理和领导依存的基本条件。人员的管理应该建立“金字塔形”的职称、学历合理的人员组织框架,根据不同层次工作需求,将人才科学配置。建立纵向、横向的人员流动和分级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使人员价值最大化。量化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队伍管理模式,实行稳定管理。在保持队伍稳定的同时,需建立起真正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医技人员潜力的发挥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实施优胜劣汰。量化管理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奖勤惩懒作用。集团化管理临床实验室应该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仪器设备、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服务半径的扩大。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应建立标准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院区间质量标准统一,定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专人定期检查监督,同时将室内质控、室间比对和室间质评相结合来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议题四、针对微生物检验如何配合医院内感染控制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武迎宏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感染控制的贡献》的演讲。武教授从医院感染这个老问题开始谈起,通过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从有医院起人类和医院感染斗争的工作就开始了,对医院感染的监测美国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是从80年开始,从2007开始各省都建立了自己的监控中心。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可以被治愈,但是随着一些医疗手段的使用,如ICU的导管、插管等,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院内感染。还有近年来遇到的SARS、甲流到今年的H7N9,都给医院感染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微生物与感控都在做什么呢?感控主要是监测侵入性处置导致的感染,如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定植与传播;监测抗菌药物的处方。微生物实验室则主要负责临床微生物的检验、病原学的鉴定、药敏监测、环境卫生学检测及发布医院药敏手册。同时在监督目标监测患者的标本送检,提升送检率;监督高危人群耐药菌定植筛查与早期隔离;确认耐药结果有效性并解读重点抗菌药物的耐药发展等方面,感控和微生物实验室可以一起再做得更好。


议题五、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配合

为我们带来演讲的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ICU主任宋晓华,宋主任是一位来自临床第一线的大夫,他演讲的题目为《从临床需求看抗感染策略》。宋主任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两个实验室和临床配合,检测出感染病菌,最终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实际病例,同时他也觉得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思维上还是有很多区别,如实验结果唯一性和临床表现多样性,例如实验室可能报告给临床检测结果为阴性,对实验室来说这就是一个结果,但临床医生的思维却必须开阔,检测结果为阴性并不代表就是没有病原菌,有可能是标本采集不到位而导致的阴性结果。或者就真的是阴性,病人是个局部的脓肿,而不是血流的感染。还比如说实验结果准确性和临床诊断模糊性。一份痰液检测报告含有三种细菌,对于实验室来说,对发出结果的准确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临床大夫来说却很头疼,因为无法知道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再有就是实验结果的时效性和临床需要的急迫性,实验室从接收到标本到出具检测报告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临床大夫来说抢救病人却是不能等的。工作内容的差异导致了实验室老师和临床大夫在思维上有很大差别,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实验室和临床大夫的交流沟通。接下来宋主任谈到了临床常用的抗感染策略。结合一些流行病学数据,在国内血培养金葡菌中MRSA的检出率能占到50%以上甚至更高,而在ICU金葡菌感染时MRSA的检出率更是能高达80%以上。因此在院内感染金葡菌时,临床大夫往往会不等检测报告出来就先考虑MRSA,然后参照2011版美国IDSAMRSA感染治疗指南来进行治疗。而对真菌的感染,宋主任也用一个治疗失败的病例来说明,对于真菌的感染一定要越早检测出病原,越早开始抗真菌感染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议题六、病原诊断

这个议题演讲的专家最多。首先是国内德高望重的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童明庆教授带来的《全球呼吸道感染菌的耐药现状》演讲。呼吸道感染经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就是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排序占第3至第7位),死亡率为2%至30%,死亡率与患者的合并症和免疫状态有关。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是目前知道的主要致病菌。其他致病微生物可能非常重要,有30%至50%的致病微生物未被确认,但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它们是存在的,这也是对微生物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挑战。

上呼吸道感染中,咽炎的主要致病菌是病毒(占40%-45%),还有30%-40%是未查明的。耳炎时有流感嗜血杆菌占25%-50%,肺炎链球菌占20%-30%,还有卡他莫拉菌占3%-20%,病毒占20%,还有未知的占到30%-40%。下呼吸道感染中,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患者急性发作时一般都是感染,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但是如果有合并症时(如糖尿病、心脏病)则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一些G-菌。肺炎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疗相关性肺炎,且应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分层。在成人CAP中,未明确病原体的占到48.9%,这对微生物实验室也是个机遇和挑战。在我国,肺炎支原体是我国CAP的首位致病原。接下来童教授详细介绍了耐药基因库(resistome)的概念,即存在于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内的针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和它们的前期的一个集合。耐药的机制是广泛存在且许多是在抗生素使用之前的时期里就有了。耐药基因库里面包含了4种基因:第1种是存在于病原菌里的,虽然它们不是很多,但是常常在临床上产生严重的问题。第2种是在抗生素产生菌里发现的,有一些存在于泥土中的细菌和真菌,自身就会产生抗生素,但同时它们也会有一些保护机制,防止抗生素对它们的杀灭。这些细菌耐药的基因常常是病原菌耐药的来源。第3种基因是一种成分,隐含基因,没有明显的表达出耐药。第4种是前期基因。这些基因并不产生耐药机制,但是会编码一些蛋白,这些蛋白会对抗生素分子产生一些基本的亲和作用。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下可能会变成耐药基因。这4种基因并不独立,而且互有交叉。耐药选择库(selectome)的含义为耐药是链锁于抗菌药的使用,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就会造成高的耐药基因选择压力。耐药基因储存宿主(reservoirs)常常不被发现。耐药问题该怎么应对?肺炎链球菌,对于一些低亲和力的靶位改变时可以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前提是抗生素的毒性是适合于大剂量使用的,例如青霉素。但肺炎链球菌在对大黄内酯类、克林霉素以及利胺霉素产生耐药时,则没有办法改变。流感嗜血杆菌有两种耐药机制,一种是β-内酰胺酶,可以采用增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来对抗;而靶产生突变时,会发生高水平的耐药,不好解决。卡他莫拉菌可以增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使用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但要保证毒性。肺炎支原体在对于大黄内酯的靶的改变时,则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换药。最后童教授还谈到了“折点”问题,现在欧洲和美国人在“折点”的选择上存在分歧。欧洲人认为美国设定的“折点”较高,且设定过程不透明,还有厂家的干预在里面。而欧洲“折点”的设定过程是独立的,资金来源于欧盟,立足于临床效果。欧盟设立的“折点”整体都比CLSI的要低,也就是要严格一些。童老最后呼吁中国的微生物学者应该建立自己的“折点”。

第二位演讲的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的余进教授,她演讲的题目是《结合菌病及实验室诊断》。在真菌感染中结合菌比较少见,因此结合菌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熟悉。常见的致病结合菌是毛霉目真菌,主要有根霉、毛霉、根毛霉、犁头霉等。有报道显示,结合菌的感染比例在上升。毛霉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腐烂植物中,一些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腐烂后产生的霉就是毛霉。毛霉是条件致病菌,正常人都可以接触但是并不感染,感染也相对罕见,次于念珠菌和曲霉。毛霉的诊断比较困难,治疗效果差,预后差。传播途径有吸入孢子,肺和鼻窦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经皮途径,皮肤创伤、注射器污染、绷带污染等;食用被孢子污染的食物或蚊虫叮咬。临床常见的毛霉病有鼻脑毛霉病、肺毛霉病、肠胃毛霉病、皮肤结合菌病、播散型毛霉病。毛霉的诊断较困难,常见的有高危患者结合临床表现,使用抗菌药物或唑类抗真菌药物(泊沙康唑除外)无效的会考虑毛霉感染。还有影像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等技术结合来诊断。在微生物实验室检查中,显微镜下直接涂片看到比较宽大的,没有隔或少隔的真菌菌丝,提示毛霉菌。血培养阳性罕见,组织培养阳性率也比较低,可以剪碎或切碎组织或35-37℃可提**性率。培养阳性后还需进行鉴定,鉴定的要点是要找到产孢结构,如孢子囊、孢子梗、假根、囊托等,再根据各自的特点来鉴别是根霉还是犁头霉或根毛霉。

第三位发表演讲的是卫生部北京医院检验科的胡云建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难辨梭菌感染检测》。难辨梭菌是革兰阳性厌氧菌,易形成芽孢,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物肠道,产毒性菌株产生毒素,自上世纪70年代被确定为腹泻和结肠炎的致病菌,在抗生素相关腹泻病例中有20%是由难辨梭菌引起的。难辨梭菌致病过程为通过手接触污染环境,会将细菌或芽孢摄入体内,有时会无症状携带,当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时(如抗生素治疗),难辨梭菌就会在肠道内繁殖,致病株会产生两种外毒素,肠毒素A和细胞毒素B,会损坏肠道细胞内膜影响肠神经,激起免疫反应导致腹泻和结肠炎。难辨梭菌感染相关的主要疾病有伪膜性肠炎(PMC),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脓毒血症等。临床表现有水样便(3次>天)伴发热、胃纳差、恶心、腹痛、白细胞增多等表现。流行病学统计发现在国外所有抗生素相关腹泻中由难辨梭菌引起的占到20%-30%,国内约为21.4%。所有医院内腹泻病人中,有难辨梭菌引起的国外约为12.3%,国内12.6%细菌培养阳性,10.4%细菌培养+毒素检测皆为阳性。加拿大魁北克难辨梭菌感染流行率从1994到2004年增长了10倍。在美国,难辨梭菌导致的主要率从1997年到2007年上升了4倍。国内也有许多难辨梭菌流行率调查的报道。难辨梭菌感染的危害主要包括两方面,导致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疾病;产生公共卫生危害,院内交叉感染和CDAB爆发流行。预防措施有预防腹泻,合理的抗生素处方,预防交叉感染,加强手卫生和保持环境清洁。难辨梭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①毒素检测,毒素酶免疫法(EIA)比较快速简便便宜,对难辨梭菌感染具有很高特异性但敏感性不够。细胞培养+细胞毒性试验方法敏感性高,但需要特殊设备,24-48小时得出最终检测结果。②细菌检测谷氨酸脱氢酶(GDH)EIA 方法快速敏感,但特异性较差,需进一步测试来确定是否是产毒株。核酸扩增检测(PCR),快速敏感,可以检测毒素基因的存在,但费用较高,需要特殊设备。③粪便培养操作合适的情况下是最敏感的方法,但需要确认毒素产生,需要48-96小时出结果。需要注意的是难辨梭菌的检测,不等同于难辨梭菌感染的诊断,无症状的细菌定植比感染更普遍。难辨梭菌检测的敏感度提高,可能会降低难辨梭菌感染的特异度。欧洲难辨梭菌研究组(ESCMID)推荐的最佳诊断方案为培养+毒素检测。操作步骤为从新鲜粪便上取样在难辨梭菌选择性琼脂板上培养,CD菌种培养阳性时,检测菌株的产毒性。美国医院流行病学会和感染性疾病协会(SHEA&IDSA)、欧洲临床微生物与传染病协会(ESCMID)各自推出的难辨梭菌诊治指南建议,以下情况之一的腹泻患者送大便样本做难辨梭菌检测:前8周之内服用过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入院3天后院内感染性腹泻;持续3天以上原因不明的任何腹泻;高风险因素(65岁以上,ICU住院,免疫缺陷,严重潜在疾病)。粪便样本采用干净防漏容器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水样便或稀便是理想样便,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只有在极少情况下,如患者出现肠梗阻而无腹泻的时候,肛拭子才作为病原菌培养的送检标本。样本保存应注意的是,室温下2-3小时后毒素会出现降解,应尽快检测。还应避免重复的冰冻和解冻。


议题七、临床微生物适宜的诊断新技术及应用

本次大会中,有几家公司介绍了自己在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新产品。其中有MALDI-TOF质谱技术,也有用PCR方法快速检测结核杆菌和难辨梭菌的GeneXpert试剂盒。这部分内容在本刊中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欢迎大家关注。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