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不同媒体带着不同目的去向大众描述集采,有的将其妖魔化,有的将其救世主化,其实都是片面化。
纵观2018年12月起开始的集采这三年,可以看出明显划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年首次4+7以及2019年的扩围。
别听媒体瞎扯淡说降价百分之多少没利润了。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里,中标的企业基本都依靠集采实现了收入暴增及高速发展。
因为这个阶段的集采是单一中标制,赢者通吃。你看人家降价百分之七八十,实际上人家砍掉的大部分是销售费用。而集采带来的巨量采购规模可以让企业从濒临倒闭迅速转变为大赚特赚。
举个例子,四川汇宇药业,2018年肿瘤药企业内都知道,四川汇宇经营不下去了,丁博士四处求转手,转让价格只有X亿元(X小于10,具体就不说了)。然后集采来了,汇宇活了。2020年汇宇仅培美曲塞二钠这一个集采品种就收入12亿元,并在2021年成功上市,市值两百多亿。这才几年时间?如果没有集采,没有培美曲塞二钠的单一中标,汇宇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发展。
类似的例子还有上海安必生,雷总可以从一位GMP咨询专家,一个小小CRO公司的老板迅速转变为销售额几亿元,利润迅速上亿的药企新锐,没有集采哪来这样的发展速度?
还有我的老东家海南普利,普利的经营情况我可太熟了,就不多说了。
包括华海制药、正大天晴,哪个不是靠着这个阶段的集采偷偷乐开了花?
第二阶段、出现“一分钱”药的第三次集采。
这次集采是真正杀红了眼,中标价不如成本价也主要集中在这次。
由于通过一致性的企业增多,中选规则也由单一中标变更为多家中选,这一次参加集采的企业(外企除外)都抱着一定要中选的信心来,尤其70亿片的二甲双胍、20亿片的甲钴胺等超级品种都在这次集采目录中,因此竞争尤为惨烈,最终出现了1分5一片的二甲双胍、1分4一片的卡托普利等超低中标价。
按照集采中标原则,大家之所以要抢最低价中标,是因为最低价中标企业可以优先挑选供货省份,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诡异的事,以超低价中标的重庆科瑞却没有挑选供应大省,而是选择了天津、贵州这些小省份,最终的供应量并不占优势。由此可见,在二甲双胍惨烈的竞争中,中标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价,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更别说收回前期一致性评价的研发投入了。
后面又出现了共和国医药长子华北制药断供事件,赔本也赚不到吆喝,那参加集采是为了啥?
第三阶段、不再以大幅降价为唯一结果的后续集采。
经历过惨烈的第三次集采后,国内企业很明显经历了重新思考。中标企业数越来越多,5家企业入围4家可以中标,13家入围10家可以中标。而大多数外企也不玩集采,5家以内把外企踢出去不就行了,干嘛要拼的你死我活呢?价格降那么低,万一原料药涨价了,不是活活把自己给玩死吗?
于是乎,拼价格不再是唯一手段,大家也是要赚钱的。具体方式就不多说了,结果可以从第五批集采看出,大家已经逐渐找到了集采的应对之道。只不过对于集采品种来说,药品销售的路是越来越窄了。
不过,这不就是国家开启集采时的最初目的吗?
————————————————————-
说到集采,就有很多人说研发成本多高,但回答都是错误百出。关于研发成本我也说一说。
很多人说研发成本,都拿诺华、MSD这些国际药企开发新药的成本来举例,动辄5亿、10亿美金,动辄巨额的沉没成本。可中国的集采和这个成本有半毛钱关系吗?
1.对于国际原研药企,集采品种在集采前,这些企业已经在中国赚取了多年超额利润,即专利到期后仍然以高昂的价格销售,根本不存在没覆盖研发成本的情况。而在美国如果专利到期仿制药企业进入,价格跌到10%,原研企业会逐步退出市场。
2.对于中国药企研发新药,成本比仿制药高很多,但很多也没有什么5亿10亿的(不排除一些项目尤其生物药成本的确很高),更别说dollar了。恒瑞出过报告,恒瑞近10年在国内10个新药获批上市,研发成本10亿人民币,平均1亿元一个。更重要的一点是:新药研发成本和集采有半毛钱关系吗?专利期新药是不可能集采的。
3.和集采相关的研发就只有仿制药了。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致性评价,一类是3类或4类申报品种。这里我就直接说结论了,对于绝大多数仿制药品种,开发成本为500-2000万元人民币一个。虽然也不低,但绝不是很多人谈到集采就“巨额研发成本”的概念。
<hr/>有朋友提最近长春高新因集采连续四个跌停的事。
其实很好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假如A企业刚刚新4类获批一个国内市场总量30亿元的大品种,还是全国第二家过评。这个品种国内有龙头企业B深耕细作多年,占据了全国70%市场,并且率先过评。剩余30%市场是进口原研企业C的。由于A企业的产品获批,按照集采规则该品种纳入下一次集采目录中。那么对于A企业来说进入集采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B、C企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传统营销中,要想突破B企业和C企业多年在国内的布局,对于A企业来说是极其难的。而集采来了,A企业是光脚的,B、C企业是穿鞋的,光脚的自然不怕穿鞋的。
对于A企业来说,就算集采分到30%的市场份额,那也是30%的增量,是业绩的突破。而对于B企业来说,销售团队不可能全裁掉,还得维持,就算仍然保持70%市场份额,中标单价一定会大幅下跌,所以整体销售额也会大幅下降。对于C企业来说,集采3家入围两家中标,C企业出局。
集采对于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给了新玩家更多的机会,而这机会是从老玩家那里刮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