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看到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国产和进口的差别。
我说差距不大,是针对冠心病这个病种来说,两者在解决问题上差距不大,当然,可以想到的是进口的在一些细节和适应证上可以做得更好,但不至于说国产的解决不了问题,或者用了会有其他问题。
我仍然坚持,
国产和进口,对于冠心病都是安全有效的。
工艺,洗脱,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形状构造等,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可以提供给患者参考选择,但绝不构成我只推荐进口不推荐国产的理由。
既然是面相全体国民的东西,就不能光看着最好的工艺产品,这就好比医保不会覆盖所有病种,或者一个病种的所有费用。
我学习到的经验是,
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临床工作,妥协和将就一直都在。
医保没有排除进口,但大头给了国产。至于说这些便宜的支架不敢用我觉得大可不必。
医保局不是傻子,不会摆明了用价格牺牲质量,三年的讨论和调研也不是从单一方面的考虑。
如果医疗圈对这个事本身就拿出焦虑和质疑,只会让今后大家的工作更加困难,患者更加困惑。
还是那句话,医改是没有尽头的改革,但这个改革,无愧于医改降费,普惠人民的承诺。
<hr/>对于患者,对于医保支付,无疑是放下了一座大山。
在心内科轮转的时候,对于所有常规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我都要谈到当造影发现狭窄超过75%的时候,我们建议采用心脏支架来保证冠脉通畅。
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放,你们是要放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我很认真的问过老师,进口和国产,差别在哪。
老师虽然说了一些特殊适应证等等,但大致结论是,
国产和进口,差距并不大。
我再说一遍,
对于常见的冠心病需要支架介入的患者,国产和进口的支架,差距并不大。
进口的,以雅培(Abbott)、美敦力(Medtronic)和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的为代表
国产的,以乐普、微创、吉威为代表
过去,两者的差价大约在4-5k之间,其主要差别还在于医保的报销比例和范围,
我所知道的上海本地居民,对于支架(包括进口支架)的报销比例更高,好像接近70%,但外地患者异地医保的时候报销比例很低,有的只有30%左右。
这一差异,导致价格成为了影响医疗决策的主要因素。
但是这一次,国家的耗材带量采购,为医保全国统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次带量采购是107万支,
我记得2018年的全国心脏介入病人是90万左右,平均每人1.5个支架(大概的数字,带大体是这个没错),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带量采购,解决的全国一年四分之三的支架数量。
这一决定,也不是国家一拍脑袋就做的。
实际上,早在2018年9月,国家医保局就在阜外医院调研过心血管领域的耗材使用情况(局长胡静林带队调研)
2019年7月,国务院文件提出了大概的高值耗材院内无差价采购要求(就是医院不能再加价)
2020年9月,韩正主持了药品和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座谈会(新闻联播播出),邀请了包括齐鲁制药(国内心血管药品巨头)、乐普医疗(国产支架巨头)的代表。
三年来,对于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和严格降价,级别一个比一个高,声音一个比一个有重量。
对于企业,进场或不进场,都是转变。
带量采购之后,最大的变化的就是价格。
如果坚持高价格,第一轮可能就被淘汰,面对这样大的一个采购数量,没有企业敢不认真对待。
但如果降低价格,意味着利润的进一步压缩,虽然理论上量上去了,但单个利润降低乘以上去的数量,赚的钱是多是少,还真不一定。
但这个时候,市场份额,可能才是更多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已经群龙并起的支架市场,寡头垄断是过去高值耗材领域的常见现象。
根据之前披露的《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GH-HD2020-1)》文件,107万支数量,包括各医院上报的支架数量和剩余的采购数量。
中选的10个产品,会首先拿到各医院上报的使用量,剩余的数量,由报价最低的5个产品瓜分。
也就是说,小公司要想抢占市场份额,必须拿到报价最低的前5位,才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份额。
而想传统的垄断公司,也必须把价格压到前10,才能保证自己的份额不被后来者抢占。
但因为谁都不知道各自的报价是多少,
所以,只有把利润压缩到极限,才能保住各自的市场份额。
对于企业,很难说这一场谁是赢家。
但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已是国家意志,从心血管领域开头就必须拿出真的效果来,
否则,未来在骨科器械、眼科耗材、口腔科耗材上,医保局恐怕没有胜仗的样本。
所以,支架带量采购,是医保局打耗材仗的突击战,只有真正打破暴利,才能为拿下这个高地打下基础。
目前看来,这一仗,医保局赢了。
对于医生,重新回归医疗本质才是正道。
过去,谈到支架,患者都会指着心内科医生骂,
“就是为了拿回扣,让我放支架。”
虽说单纯为了拿回扣而放支架可能对心内科医生不公平,但因为高值耗材的附加利益而导致心血管领域过度医疗确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不断有新闻报道举报医生收受器械、耗材商的回扣,甚至有研究生举报自己的导师,“一个支架回扣一万”这样的新闻,
耗材领域的行业肃风行动已经越来越紧。
但破除了耗材高值的包装以后,医疗耗材和药品的使用回归理性已是必然。
从抗生素降到几毛钱一支,到心脏支架降到几百块,所谓的“回扣”空间基本被压缩殆尽
曾经常说的,医生手术的“灰色地带”也基本被近几年的整风运动清扫干净,
那么,医疗服务真的可以回归到技术本质,让医生的诊疗技术体现在医疗费中吗?
在所有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本身的费用极低,并且几乎10年不曾上涨。
这虽是国家严控医疗费用的措施体现,但却牺牲了众多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本就要吃不少射线的心内科医生,凭着微薄的手术费,真的还愿意站在手术台前吗?
破除耗材高价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破除医疗服务的低价?
从药品带量采购,到高值耗材带量采购,
医保局通过用市场换价格的谈判,打了一手完美的价格战
但医疗服务的定价不是医保局定,公立医院的薪酬体系,也不完全参照市场规律,
两者之间的矛盾,大概就是现在所有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矛盾。
医改,到底改的是人,还是费用?
医疗服务,到底是一个经济账,还是一个质量关?
前卫生部长陈竺说过一句我非常认同的话,就是
“医改,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改革。”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