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的问题一直是国内科研团队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近日,来自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近期研究成果
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同样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发现,原来只需要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导至小鼠死亡,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才能使小鼠死亡。并且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在今年11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在恒河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症状远低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恒河猴,通过对恒河猴鼻拭子测试、支气管细胞采样和肺组织细胞采样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同样于今年年初由香港大学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的实验室研究团队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论文显示,于2021年11月出现的奥密克戎B.1.1.529变异株,在人体肺上皮细胞Calu3和肠上皮细胞Caco2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在人类肺上皮细胞中,奥密克戎毒株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则相反,这些变异株的复制效率都与原始毒株相似或高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在人源ACE2转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减弱,所导至的死亡率也最低。
奥密克戎传播力仍不可忽视
国际和国内实验数据、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但奥密克戎的传播力仍然不可忽视。
奥密克戎BF.7亚分支与年初流行的BA.1、BA.2及前段时间很多地方流行的BA.5变异株相比,其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潜伏期更短,传播速度更快。感染者甚至不用打喷嚏,当我们咳嗽、大声说话时,都有可能会把病毒排出来,传染给周围的人。
新冠病毒的免疫机制
初次新冠感染病毒后,人体会形成获得性免疫,T细胞能够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B细胞则能够产生抗体来特异性中和抗原。部分T细胞和B细胞还会发育成为记忆细胞,在相同病原体引起二次感染时,可以被迅速激活增殖并产生作用。
然而,这个过程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获得性免疫反应不足、免疫力减弱和免疫逃逸,都会增加二次感染的风险。尽管现有研究表明,无论严重程度如何,新冠病毒感染可以诱导人体产生抗体,但不同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并不一致。病毒在感染宿主群体的过程中,会不断积累突变,这可能会导至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变化,进而影响人体此前形成的抗体的效果。
部分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