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在国家近30轮药品降价和新医改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药品市场的利润日益摊薄,使得医疗器械这个预期颇丰的市场成为厂商们争相试探的领域。8500亿政府资金的扶持,2000亿的市场容量,30%的年增长速度,每年不低于10起的并购案件,无不彰显这个朝阳行业的迷人魅力。
政策:密集发布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定:将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显着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计委也正联手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出台一些政策:将部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审批等职责下放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进行指导,以及进一步简化医疗器械重新注册要求等。
目前,国家正在各地实行县级医院改革,他们迫切需要国产的、性价比高的医疗器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
市场:四大特点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大、多、小、弱”的特点主要是指:
增长空间大: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与全球42%的水平相去甚远,与全球人均医械消费水平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具有5~6倍的增长空间。根据权威部门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达537亿美元。
生产企业多:目前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000多家。
企业规模小、利润空间小: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为200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各细分行业的利润率和增长率差异明显,利润率因技术壁垒的不同而不同,利润率高的领域技术壁垒更高,医疗器械行业的高端领域已经被美国GE、飞利浦、东芝、西门子、奥林巴斯、史赛克、美敦力、强生等跨国公司垄断,而我国民族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一次性的低值耗材、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注射器等低附加值低价的品类上。
细分行业众多:医疗器械产品有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2001~2010年电子医疗设备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以25385项在全球排名第四,而美国以80000多项排名第一。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费投入和销售额之比不超过1%。
产品:诊疗二重天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70%是做诊断类的产品,如威高股份、深圳迈瑞、东软股份、华润万东、安科生物、迪安诊断、理邦仪器、阳普医疗、科华生物等。而治疗类产品上市企业只占10%,包括珠海和佳、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
为什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能在诊断领域,在外资品牌的围追堵截中杀开一条血路,涌现出一批像深圳迈瑞、东软、华润万东这样的企业,而治疗类产品始终做不大?其原因有三:
一是治疗类产品进入的门槛高,医院对治疗类产品要求高,医院需求量小,市场持续销售、持续盈利能力差,特别是非常规类治疗设备前期的市场投入大。
二是目前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权威医院学术带头人和研究机构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明的微创、领先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如人工耳蜗、超声聚焦、射频消融等技术,但在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为产业时,受到资金,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始终做不大、做不强。
三是国家对自主创新产品的科学定价机制,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政府采购和支付(医保)的扶持等方面依然需要完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并给予价格上的扶持。这个规定在有些地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执行。
热点:兼并收购火
据统计,2012年医疗器械成为最受私募和创投关注的细分行业。从投资案例数量上看,医疗器械的交易数量是2011年的2.58倍,
让我们来回顾近几年来重大的跨国并购案:2008年飞利浦以3.5亿收购深圳金科威公司进入临床监护仪领域;2010年7月Zimmer宣布3.5亿人民币全资收购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12年5月Johnson&Johnson宣布全资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公司;2012年9月美敦力8.16亿美元并购康辉、3.61亿港元入股深圳先健科技;2013年1月美国史赛克59亿港元收购创生医疗;2013年7月费森尤斯以2亿元收购长沙健源进入注液泵领域,其收购价格均溢价80%以上。近3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共有30多项并购,其中20多项为国际并购。更加说明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并购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此外,国际巨头在华布局清晰可见:如美敦力去年底连收两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从骨科到心血管领域不断渗透。同时,也有不少外企在中国自建工厂和研发中心。美国强生在北京和上海已建立医疗学术中心,2010年强生又在苏州成立研发中心;东芝医疗系统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波士顿科学公司也签署了一份在上海浦东建立工厂的协议,包括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临床中心。
难点:技术壁垒仍在
中国目前缺乏类似的教育基金和资源,因此中国医学院学生往往缺乏临床训练,在毕业之后几乎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再教育,导致很多医疗新技术往往都是由行业的领导企业如美国GE、飞利浦、东芝、西门子、奥林巴斯、史赛克、美敦力、强生等公司通过培训教育推动起来的。通过培训让医生熟悉自己的产品从而促进销售已经成为惯例的做法。
以强生为例,从2005年开始强生医疗在北京和上海医疗学术中心开展的培训项目共有3000多个,中国能做腹腔镜结直肠手术80%的医生都参加过强生医疗的培训。为此,强生每年在培训上投入巨额费用。但这些巨额费用的投入,会产生丰厚的回报。
已经参加多次强生培训的医生大多会选择使用强生的产品。因为每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实际操作中都会有细小的手感差别,这些细小差别在手术过程中至关重要。所以医生不会冒风险去使用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而站在医院角度考虑,强生等公司对医生实行的再教育、再培训,使医生能掌握最新的微创技术,使病人手术恢复期短,意味着病房周转率的提高,医生可以完成的手术台数增加。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代表了整个医院的水平,会吸引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以及病患流量的增加,无疑也提高了医院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摘自医药经济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