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自由人”,就必须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打破公立医院对人才的垄断,让市场重新为医生定价。 最近,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主动辞职,告别了公立医院的“铁饭碗”,成为一名自由人。此举在医务界引起很大反响,有人称赞,有人担忧,有人惋惜。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一名医生无论选择公立医院,还是选择私立医院,其实都很正常,不足为奇。然而,于莺离开公立医院的理由是:“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反思。 俗话说:“中医认人,西医认门。”对于西医来说,在一家“大庙”里工作,很快就能崭露头角;在一家“小庙”里工作,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这就是有人劝阻于莺辞职的理由:“协和离开了你,协和还是协和;你离开了协和,你就不是你了。”因此,绝大多数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是没有勇气辞职的。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占据垄断地位,人才资源、科研经费、尖端设备都聚集在这块“风水宝地”,患者趋之若鹜。但是,拔尖人才扎堆的地方,未必是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很多人感到,在公立医院体制内,就像“笼子里的螃蟹”,互相掣肘,论资排辈,很难放开手脚,无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铁饭碗” 我国的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行政化、官本位现象严重。即便是同在北京地区的三甲医院,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有的医院是局级,有的医院是处级。级别不同,待遇也不同。于是,“医而优则仕”之风甚烈。一位医生稍微有点名气,就想着如何当官,因为这样可以占有更多资源,获得更大发展。而技术一流却无级别的医生,往往被边缘化。在这样的体制里,“医生围着主任转,主任围着院长转”,医生的核心价值难以体现。 在公立医院,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也让不少医生深感无奈。一位医生临床水平再高、患者口碑再好,如果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恐怕很难评上高级职称。在片面追求论文的“指挥棒”下,医生把大量精力都花在了写论文上,留给病人的时间大大缩水。一些医生为了发表论文,到处抄袭,编造数据,甚至严重脱离临床实践,论文数量上去了,看病质量下来了。 体制困境 最令医生不满的是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医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但是,由于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人力成本支出是有限制的,所以医生的收入相对偏低。同时,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规律,手术费、治疗费基本亏本,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为了弥补收入不足,很多医生利用周末假期,偷偷外出做手术。医生属于“单位人”,虽然法律并不禁止“多点执业”,但谁也不敢公开“背叛”医院,只能私下“走穴”。 尽管公立医院存在诸多弊端,但是一位医生如果离开公立医院,又能到哪里去呢?目前,我国私立医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难以和公立医院抗衡。同时,私立医院在医保、科研等政策上,也存在不平等现象。一位医生到了私立医院,不仅事业编制没有了,而且科研经费、学术地位、福利保障也会受到影响。很多曾经“逃离”了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屡屡碰壁之后,最终又无奈地回到了公立医院,这足以说明医生离开体制的困境。 树挪死,人挪活。让医生流动起来,是大势所趋,也是国际惯例。而要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自由人”,就必须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全面推行医生多点执业,打破公立医院对人才的垄断,让市场重新为医生定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医生,让“一潭死水”变成“一江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