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上海周祝公路一直往东走,与张江“药谷”不同,这里“医”的氛围越来越浓。无论是致力于吸引信息技术和精准医疗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企业的晟唐孵化器,还是集高端诊疗技术与服务于一体的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在浦东南部重镇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一朵朵颇具特色的娇艳花朵开满了依旧略显空旷的土地。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总经理陆晓炜。“我们现在面对的发展机遇,与十多年前‘聚焦张江’战略提出时的基础环境如出一辙。” 差异化,像锥子一样逼进行业痛点 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总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自成立之日起,就备受瞩目。按照当初的规划,上海国际医学园定位国际医谷,以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为核心,以打造高端医疗服务平台、建设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为导向,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园。 一直到今天,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发展速度不能说快。 “目前,张江北区已经‘塞满’,南部医学园发展空间巨大。”陆晓炜说,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只有坚持自己的定位才不会迷失,“坚持在高端医疗服务这个医产业的细分领域形成聚焦,只有差异化,才有竞争力,不为其他产业风起云涌所迷惑。” 目前医学园区所引进的项目中,95%都是严格按照产业定位,形成了高端医疗机构、精准医疗、第三方检测、数字医疗等走在产业细分领域前沿的项目集聚。“医学园,必须留出空间给未来,不引进与自身产业定位不符的项目。发展特色产业不能强求,医学园在探索、规划、蓄势之中等待发展时机。对陆晓炜来说,这种信念正是支撑着她在迷茫中前行的力量。 一家“戴在牙床上就能治疗耳聋”的硅谷智能穿戴医疗企业来了;欧美先进的抗衰老医疗管理手段和体系标准被引进了;质子重离子医院作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三家同时拥有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的医疗机构,将在这里占领世界放疗技术的制高点,提供最牛“治癌利器”。 近年来,医学园区以每年30亿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量确保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对园区核心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方面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5年底,园区入驻企业已获得各类器械注册产品证近700个,其中欧盟CE、美国FDA160余个,累计专利申请数近800件,授权书近500件,医疗器械产值占上海全市医疗器械产值的25%以上。 市场化,把专业事交给专业人 2011年,医学园区成为张江高新技术示范区核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成为了国家级高新区的一部分。张江“药谷”和“医谷”实现品牌叠加、产业整合和跨界融合已是时不我待。 但南北“气质”差异成了这种融合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医学园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偏僻地区,城市基本配套设施不全、公共交通落后、现代商业设施难觅踪影,尤其是康新公路等区域道路犹如“动脉栓塞、毛细不通”……基本城市生活的欠缺与空白,种种面临的症结问题,逼迫陆晓炜陷入思考,如何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善南部城市品质? “打造能吸引高端医疗资源集聚的配套环境,需要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陆晓炜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随着市场逐步完善,借用市场的力量,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针对相对较高的医产业门槛,发展专业化的园区,“医谷”与“药谷”资源联动、错位发展,空间整合将带来产业链上的整合。 “园区建设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可能连石头都摸不到了,没有现成的方案。”陆晓炜直言,“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成本高、难度大、协调半径大。改革确确实实进入了深水区。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统筹资源,合力破局必须有新的思路。” 最大的难题是土地资源如何释放。城市更新、存量土地二次开发转型增效,将成为未来五年上海开发建设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集约用地、盘活存量、转型增效、配合科创中心建设等用地政策调整,而“严守红线,惜土如金”,这不仅是医学园,也是当下许多园区当前面临的共同课题。 “以质子重离子和肿瘤医院为支撑,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专科临床医疗机构,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品质的民营专科医院,以精准医疗、第三方检测、高端医疗服务,将推动张江医产业在形成完整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中占据创新发展制高点。”陆晓炜说,国际医学新城,必将成为张江科学城的新亮点。
来源:科技日报/王 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