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测序的数据足够准确到能作为保险精算的参考数据的话,我们来大胆的预估一下这种可能性。
个人基因组信息和基因测序信息是个人全景全时健康记录的一部分;从理性上讲,它不比你夜跑打(zhuang)卡(bi),又或者深更半夜不睡觉看(gen)着(feng)世界杯更可怕。
虽然目前个人基因组的解读仍然对个人来讲还远远谈不上完美,但是绝对是具有意义的。无论整体利益如何分割,增加的新的信息最终都降低整体的成本和交易成本,从整个社会上来说无疑是利好。 只考虑群体角色的情况下:公众在掌握自己的遗传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更优的健康决策:对于自己不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不要,实现自身对自身健康投资的优化配置。但是公众始终对概率事件存在恐惧,始终对某种意义上的保险服务是需求的。
保险公司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更加准确的精算,从而相比掌握信息较少的公司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谋取超额利润。当然,这样的竞争最终会使得整个行业作为中介性质的大盘减少。信息的对称整体上不利于中介的存在,但是逐利会使得大家都会这样去做。 所以不管何种合作方式,是否合作,合作的深度是多少,大的趋势是大家越来越多去了解个人组学的基因测序结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合作? 第一种情况:公众和基因分析公司站一起,获得自己的信息,从而挑选需要保险公司的服务。保险行业由于公众出现CherryPick(像摘樱桃一下精心挑选,也指非常挑剔)的情况,行业收益短期下降,保险服务的成本上升,服务价格上升作出部分补偿,达到新的平衡点。社会整体成本下降。
第二种情况:基因分析公司和保险公司站一起,保险行业发生对客户的CherryPick,对单险种的高风险人群提高服务价格,对大量的低风险人群赢得超额利润。公众收益下降,保险服务的利润短期上升,市场竞争下超额利润回归正常作出补偿,达到新的平衡点。此时,如果公众不了解自己的基因讯息,信息不对称加剧,则很有可能社会整体成本会上升;如果公众了解自己的基因讯息,信息对称情况下,低风险人群对服务的谨慎购买将使得社会整体成本下降,但由于高风险人群的更高付出,不如第一种情况下为佳。
第三种情况:公众和保险公司站一起,批量采购基因测序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内化到保险业务中。此时组学分析行业实质上被保险行业吞并,出现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 可以注意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公众对自己组学信息的了解都是有利于整个社会成本的,而且保险这行业都会存在。所以大众都会去做基因测序。保险公司倾向情况二或三,导至他必然利用自己的用户群体,吸引基因测序分析行业与其合作,甚至于创立自己的基因测序分析能力。基因测序分析行业由于存在市场竞争,在自身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情况下,生存压力下必然走向保险公司,除非基因测序分析行业在保险行业醒悟过来之前达到足够的用户群,反杀保险行业。然而此时谁能保证组学分析行业自己不干保险这件事呢?所以在纯市场条件下,社会将走向情况2,相比情况1,会形成典型的博弈困境。
此时政府必须出马,解决这个困境,把这个利益分割重新达到平衡。最主要的一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公众必须清楚自己的个人组学信息。紧接着可以试图促成政府作为Payer。
如果是保险的话,确实会涉及到基因歧视的问题。但是如果把健康看成是资本的话,其实基因组测序只一种规划健康的工具。因此,金融和健康概念的相互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认为不存在楼主所谓的“测序的数据能够做为保险精算的参考数据”的立论。而是应该首先基于基因组大数据构建金融和健康整合的顶层设计。即借助基因测序形成新的交叉行业,构建新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而非用基因测序来修补现有的金融领域的生产关系。
为简化问题我们先从风险保障型人寿保险来考虑一下。 投保人怕被保险人意外死亡,所以花钱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怕被保险人“非意外”死亡,所以对一些人群拒绝承保,比如爆破工人,比如恶性肿瘤病人,同时对符合基本要求的被保险人进行必要的调查,比如体检,以求详细了解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作出最合理的风险评估。保险公司当然希望自己知道的越多越好,越真实越好,因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信息总是尽可能体现自己健康的一面,而“保险单生效(或者复效)之日起两年后,保险人不得因为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投保时的故意隐瞒、过失、遗漏和不实说明等原因否定保险合同的效力,但是投保人欠交保险费的除外”。
有了这些背景我们来谈一谈安吉丽娜·朱莉。现在我们都知道她曾经有87%的几率患乳腺癌(假定这是确凿的),显然人寿保险公司希望自己提前知道这个信息以便在朱莉买保险的时候给她开个大价钱,而朱莉不愿意告诉他们(只考虑这个买卖交易中的利益最大化)。于是问题来了,保险公司是否有权获得这一类医疗检测记录?或者,保险公司在背景调查中知道朱莉母亲死于乳腺癌是否有权要求朱莉接受这一检测? 我觉得法理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保险公司和给他们这个权利的人一定会被伦理保护组织和女权保护组织喷死。
测序不仅能预测这种“生来的”风险, 还能监控“后来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可能远早于疾病的出现。 这给保险业“风险规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保险业他是通过承担群体小概率风险而获得规模利益。 无创产前唐氏检测2000块,其中20块钱付给保险公司,承保唐氏胎儿漏检,赔付10万块,而漏检率大概为10万分之一。那么做10万例,服务商收到19,800万,保险公司得到190万,那个可怜的家庭得到10万。
来源:拓普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