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065|回复: 0

[国内新闻] 第四天 |第二届遗传性耳聋临床咨询师培训班干货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2016年4月16日至22日,第二届遗传性耳聋临床咨询师培训班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隆重开班,第四天的培训主题围绕耳聋的干预与指导开展,授课老师为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王秋菊教授、哈佛大学生化系陆思嘉博士、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陈晓巍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龚瑶琴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耳科专业组组长杨华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刘玉和教授。
王秋菊:遗传性听神经病


本次培训班目的是为打造又一批遗传性耳聋临床咨询师提供机遇和平台,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王秋菊教授以《遗传性听神经病》为第四天的培训开篇,授课内容涵盖了遗传性听神经病、听神经病临床特征及诊断、听神经病的病因学研究及遗传性听神经病四大内容。

王秋菊教授首先为学员讲解了听神经病的发现、命名、流行病学特征及研究进展。听神经病/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 ANSD,AN) 是一种外毛细胞功能正常,而内毛细胞、听神经突触和/或听神经本身功能不良导至的听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为言语理解力和听觉时间处理能力的障碍。

1992年,顾瑞教授将其称为“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1994年,Berlin教授等提出“Ⅰ型传入神经元病”的概念;1996年,Starr教授首次将其命名为“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2003年,Berlin等提出“听神经同步不良”(Auditory Dys-synchrony)的概念;2008年,学者们提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 (ANSD))的概念。“上个世纪90年代到目前,ANSD经历了从发现、定义、指南、诊断、发病率探讨、病因发现到干预方法的尝试、研究和定向干预的20余年的历史过程”,王秋菊教授表示。

关于听神经病临床特征及诊断,王秋菊教授主要讲解了听神经病诊断标准、临床表型特征、听力学特征及鉴别诊断,通过三个案例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案例涉及青少年型听神经病、成年型听神经病、婴幼儿型-先天性听神经病和温度敏感性听神经病。“婴幼儿由于正处于听力言语发育的重要时期,早期发现和诊断尤为重要。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健全与完善,婴幼儿听神经病越来越多地被发现,然而由于婴幼儿发育特征和检查手段的特殊性,使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王秋菊教授说。

听神经病的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且病因学分布差异明显。对于先天性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基因有OTOF、PJVK等,新生儿期高危因素包括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窒息、低出生体重、早产等;而对于迟发性听神经病谱系障碍,遗传因素主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DIAPH3和X-连锁隐性遗传基因AIFM1,迟发性高危因素包括免疫、感染、代谢因素、耳毒性药物。

在本次授课中,王秋菊教授以遗传性听神经病为最后部分内容讲解,重点分析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听神经病及相关基因OTOF和PJVK、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神经病及相关基因DIAPH3、X - 连锁隐性遗传听神经病及相关基因AIFM1以及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及其相关基因MPZ和OPA1 等。

陆思嘉:单细胞测序在遗传性耳聋PGD中的应用


哈佛大学生化系陆思嘉博士做了《单细胞测序在遗传性耳聋PGD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为学员讲解了遗传性耳聋现状及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并分享亿康基因阻断遗传性耳聋一体化项目和成功案例。

“据人口调查统计,每l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 名先天性聋儿;全球约有7 亿人口听力损失在中等程度以上。新生儿听力损失中遗传因素占据了65%的病因,在对四岁及四岁以内的听力损失患儿病因进行分析时 ,遗传因素所占比例为71%。”,陆思嘉博士说。紧接着,他介绍了非综合征性耳聋和综合征性耳聋。

“许多遗传性耳聋个体耳蜗植入干预后,可取得明显预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但只能恢复听力效果,不能根治耳聋,不能修复已受损的听力系统,且价格昂贵,影响美观”,陆思嘉博士在介绍遗传性耳聋治疗方法-人工耳蜗时表示。

陆思嘉博士在本次授课中重点讲解了遗传性耳聋预防方法-产前诊断,尤其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1989年,Handyside等对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夫妇成功进行了PGD,并于1990年诞生了世界上首例经PGD的健康婴儿;2000年,国内第一例通过PGD诞生的试管婴儿在中山一院出生;2014年,国内首例经MALBAC-NGS进行PGD的试管婴儿在北医三院出生。

此外,陆思嘉博士介绍了遗传性耳聋PGD的发展。2009年 ,Altarescu等利用极体和卵裂球活检对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进行PGD并成功妊娠;2010年,国立台湾大学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夫妇进行了PGD,成功妊娠并育有一健康婴儿;2015年,301医院与山大附属生殖合作首次对大陆GJB2基因携带者进行PGD,并成功生育健康婴儿;2015年,国内首例经MALBAC-NGS技术对SLC26A4基因携带者家庭同时进行PGS和PGD的试管婴儿在301出生。

关于PGD检测技术,陆思嘉博士对PCR技术、FISH技术、芯片技术和NGS等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讲解,重点介绍了单细胞测序和基于单细胞测序的PGD检测流程,并对不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试剂盒进行比较。最后,陆思嘉博士分享遗传性耳聋单细胞测序PGD成功案例及亿康基因阻断遗传性耳聋一体化项目。

陈晓巍: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脸颊骨及下颔骨发育不全疾病,又称为下颔骨颜面发育不全,是在1900年时由Treacher Collins医师所命名。在本次培训班中,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陈晓巍教授为学员介绍了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陈晓巍教授擅长耳廓再造术、耳道再造听力重建术及骨锚式助听装置植入术,擅长儿童及成人人工耳蜗微创植入术,实施“柔手术”理念,最大程度保留残余听力,建立了适合幼龄儿童的小切口手术规范及针对先天性耳畸形患者的听力学评估、影像学诊断、主观满意度评估等一系列标准化评估体系,制定了北京协和医院外中耳畸形三期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及术后随访体系。
在本次授课中,陈晓巍教授介绍了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还重点为学员讲解了该疾病的诊断流程,包括抽血、提取DNA、PCR、测序反应、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及测序。在阐述诊断时,陈晓巍教授还特别介绍了产前诊断和鉴别诊断。紧接着重点讲解了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的治疗,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儿童期及青年期和成年期,不同时期应当实施不同的手术。


龚瑶琴: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本次培训班的重点内容,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龚瑶琴教授为学员带来了《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咨询》的主题演讲,主要讲解了X连锁遗传的系谱特征及再发风险估计、X染色体失活与女性杂合子表型变异及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与表型变异。

龚瑶琴教授首先讲解了X连锁显性遗传病及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特点及再发风险,随后介绍了X染色体失活的相关知识和X连锁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POU3F4、PRPS1、COL4A6、COL4A5、SMPX、AIFM1。

如何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是致病突变还是多态?龚瑶琴教授在课程的最后重点阐述了这两个问题,她指出,在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时,要考虑变异与疾病表型是否共分离、变异是否出现在正常人群、变异是否改变蛋白质结构、变异改变的氨基酸在进化中的保守性、在疾病累及组织中表达及体内外功能研究几个因素;在分析是致病突变还是多态时,要考虑变异改变蛋白质结构、变异改变的氨基酸在进化中的保守性、变异是否出现在正常人群及功能研究等因素。

杨华:内耳发育及相关基因学


在本次培训班中,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耳科专业组组长杨华教授做了《内耳发育及相关基因学》的精彩报告,为学员讲解了内耳胚胎发育和内耳发育基因,同时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究进展。

杨华教授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十余年,熟练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种常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耳鸣、耳聋、中耳炎、眩晕等耳科学领域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耳显微外科与耳神经外科手术、鼻良性病变内镜手术及咽喉良性病变显微手术。

杨华教授首先从内耳、中耳及外耳开始讲起,并重点介绍内耳发育基因。“主要内耳发育基因包括转录因子、扩散分子(diffusible molecules)、接受器和细胞粘合蛋白(cell adhesion proteins)”,杨华教授表示,并对内耳发育基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杨华教授最后与学员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究进展,包括《POU4F1、POU4F2 和 ISL1在小鼠耳蜗前庭神经元发育中的表达时空图谱》、《Math1(Atoh1)在小鼠内耳发育中的差异作用研究》、《LMO4在小鼠内耳前庭和耳蜗发育中的作用研究》、《小鼠耳蜗神经及其与内毛细胞突触后谷氨酸受体发育的特点》和《内耳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工具CreKI小鼠系的建立与应用》。

刘玉和:聋病基因的咨询要点


培训的第四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玉和教授为学员重点讲解了聋病基因的咨询要点。

刘玉和教授首先通过病例来阐述耳聋基因筛查的四个基因9个位点,介绍了新一代测序技术耳聋基因检测的29个目标基因。“开展遗传性聋遗传咨询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包括遗传性聋概述,遗传方式与突变类型,遗传性聋表型、基因型及二者关系,遗传性聋基因筛查、诊断方法,对筛查、诊断结果的解读,遗传性聋相关基因流行病学数据,咨询对象,咨询要点”,刘玉和教授表示,并在本次培训中为学员一一讲解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在讲解遗传性聋基因筛查与诊断方法时,刘玉和教授介绍突变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技术。关于基因检测的原则,刘玉和教授指出了三类推荐原则,I类为已发现先证者基因突变,且基因检测结果能够影响其治疗策略、预防措施及生活方式选择时推荐选择基因测序;II类为基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或预防措施无影响,但对生育咨询有益或患者要求了解自身遗传基因状况时也推荐进行测序,III类为对于可以遗传性聋的诊断与评估,基因检测结果不能够提供任何额外益处或可能有害,这种情况下不推荐。此外,刘玉和教授讲解了耳聋基因全序列分析,对一代测序技术、MygenoCap+NGS、MLPA及SNP-Array四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最后,刘玉和教授总结了关于遗传性聋的遗传咨询,他指出,同证婚配、基因的不完全外显、表达的变异性、遗传及等位基因的异质性决定了基因型与其表型关系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遗传咨询的难度;耳聋患者的遗传咨询不是仅靠耳鼻咽喉科医生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作为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包括语言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内科学、眼科学以及言语治疗学等专业人士;不同的家庭做遗传咨询的目的不同;美国遗传性聋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的指南所阐述的,遗传性聋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应当是个体化的。
附:第二届遗传性耳聋遗传咨询培训班日程
来源:生物探索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