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陈竺
8月15日,中法卫生合作论坛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2014中法卫生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还处于比较‘骨干'的阶段,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成就
6年来,中国的卫生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陈竺介绍说,目前已有12个省份、100多个市、550多个县建立了卫生信息平台,4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使用电子病历,800多家医院开展了远程医疗。15个省份开始使用居民健康卡,截止2013年底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档案的建档率已经达到83.5%,疫情直报系统覆盖100%的疾控机构、县级以上医院,以及88%的乡镇卫生院。
问题
在肯定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陈竺也指出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对于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认为信息化不过是决策监管服务的辅助手段而已,或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一些信息设备、配备几套软件系统,把电脑化误以为信息化。
第二,对于信息化的投入不足。据统计中国医院目前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不到医院收入的5‰,而美国医院在信息系统上的超过其的3%。
第三,对于信息化的参与不足。虽然目前社会资本对参与卫生信息化有着蓬勃热情,但由于相关体制机制的问题,这种热情无法完全得以释放,并优化为产业推动力。同时出于对个人健康隐私顾虑等原因,社会公众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信息化的应用不足。信息化的医疗服务和产品层出不穷,但相当一部分产品由于性能、价格、政策等原因,其应用受阻,叫好不叫座。
建议
对此,陈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部门要担当卫生信息化的先锋,用顶层设计引领相关发展。
第二,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的平台和使用,争取最优费效比。
第三,医疗产业和社会资本要关注卫生信息化市场,以创新性、革命性的应用产品和服务抢占发展先机。
第四,每一位患者和普通民众,都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时俱进的精神来接纳卫生信息化新生事物。”
本文根据人民日报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