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此外,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 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传统的血清学指标为IgM型类风湿因子(RF),但其敏感性仅50%~70%,且该指标特异性差,致使早期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延误。长期以来, RA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传统检测项目RF。但RF也可出现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s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中,特异性较差。此外,仍有约30%的RA患者RF阴性,特别是在早期病例中,单独检测RF敏感性更低,不利于临床对RA的早诊断和早治疗。 2000年,荷兰学者Schellekons等首次合成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瓜氨酸的环肽(CCP) 为抗原,用ELISA 方法检测RA 病人血清的抗CCP 抗体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最早开发的是Anti-CCP1,特异性(90-97%),敏感性(44-56%)。为了提高抗CCP抗体测定的敏感性,一些实验室改进了方法,通过在特定的含瓜氨酸的肽库中筛查,发现了第二代CCP抗原,即CCP2多肽。Anti-CCP2比Anti-CCP1相比较,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近年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在诊断RA中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们的敏感性与RF相近,而特异性显著高于RF。与RF相比,在传统检测项目RF阴性的RA患者中,检测AFAs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研究显示仅RF阳性的RA患者其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仅抗CCP抗体阳性者,且平均病程也较仅抗CCP抗体阳性者长。在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联合会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RA)的分类新标准(ACR/EULAR2010标准)中,血清学检测首次将抗CCP抗体纳入其中。 研究显示在RA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IgG、IgA和IgM型抗CCP抗体,这些抗体先于RA发病前数年出现,并且IgG型抗CCP2抗体可高度预测RA疾病的发展。对30例RA患者,检测其发病前的血清样本情况,IgG-CCP在RA发病平均5.7年前97%就能检测到阳性,而IgM-RF在5.7年前只有47%检测到阳性,并且抗CCP抗体可在RA患者首次就诊前10年出现阳性。因此抗CCP抗体的早期筛查价值显著高于RF。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抗CCP抗体已经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