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相应领域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学说、新理论。 “中西医学虽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中西医结合医学不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检验医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检验科主任刘贵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的认可。 “检验医学有效地促进了临床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了广泛信息和大量实验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减少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陈可冀表示,检验医学搭建了中西医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但因缺乏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传统中医学很难为世界医学界所接受和认可。 “而检验医学的发展为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客观化的监测指标,可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对中医证候定义予以补充,从而探索研究出一套客观、量化的辨证依据。”刘贵建说。 质疑中医的人士,往往觉得“中医是一笔糊涂账”,缺乏可靠的实践数据。而检验医学正可以凭借大量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学理论概念找到坚实的科学依据。 “这样就可为中医学提供西医学界能够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解决中医学临床诊疗效果可重复性较差、重主观性和无量化指标的缺陷。”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检验科主任杨曦明说。 以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为例,西医学对其多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愈后较差。而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肝肾阴虚为主,以热毒、血瘀为标,故以滋肝肾之阴、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为治疗原则,常有良好的疗效。 “检测血沉、补体C3、抗核抗体等便可以为评价中医的疗效提供客观指标。”杨曦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此外,在健康管理方面,中医与检验医学也存在“不谋而合”。 刘贵建告诉记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而检验医学相应指标应用于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判定、分类和疗效上,有利于建立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用于评价亚健康及“治未病”诊断和干预效果的标准化指标体系。 “探索和建立中医"治未病"、"养生门诊"、"中医体质(体检)"特色等相关的检验医学指标,将有利于中医"治未病"的开展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刘贵建说。 鉴于中医与检验医学各自特点,杨曦明觉得成立一个全国范围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进而探讨检验医学专业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与使命很必要。 “需要改变检验医学专属西医的观点,中医现代化研究也采用当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检验医学专业的技术手段不可缺少。”杨曦明说,中医现代化研究最终要把成果应用到临床,这与“转化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而在这个成果转化过程中,检验医学对于临床疗效、预后评价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到委员会未来的工作安排时,刘贵建表示,首先开展中西医结合检验专业学术活动,改善目前中医(中西医)医院检验医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和人员学术能力亟待提高的局面;寻找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将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手段进行融合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探索建立中医特色病种检验医学“临床路径”,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制定可行的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检验工作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检验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如何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是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的研究课题,也是我们检验医技人员的工作任务。相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一定会在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刘贵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