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近日,在深圳举行的医博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医疗器械产业亮出了其新产品、新技术。记者了解到,尽管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状态,但依然只占据着中低端市场。
而在国家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和投资力度的政策背景下,跨国公司也开始走低成本健康路线,深圳企业目前面临着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如何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仍是深圳本土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深圳医学影像产业无缘高端市场
医学影像区是医博会的重点展区,参展商除了深圳老牌医学影像企业,还有多家知名国外厂商。
“医学影像产业是深圳医疗器械行业的传统优势领域。”据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蔡翘梧介绍,在早期安科、现在迈瑞等龙头企业带领下,深圳形成了一个与医学影像产品相关的企业集群,包括蓝韵、圣诺,还有被外资收购的西门子迈迪特、飞利浦金科威等。
蔡翘梧表示,深圳企业的产品涵盖了核磁、CT、彩超、B超、DR、乳腺诊断等领域,其彩超、B超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的技术甚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而深圳也是国家商务部唯一认定的医疗器械产品外贸升级转型基地。
“医学影像产业综合性很强”。深圳市药监局医疗器械处处长袁斌华表示,区别于内地其他城市,深圳的产业大部分是新材料、IT业等新兴产业,为医学影像等高端制造业提供了材料、技术和人才储备。整个城市的工业特点,让深圳在医学影像产业上领跑全国。
不过,袁斌华坦言,深圳的医学影像产品目前集中在中端市场,高端市场仍被进口产品所占据,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不足。“高端产品的投入大、周期长,但国内很多企业过于急功近利,根本不愿意进行5年甚至10年的高端技术创新。”
“在医学影像产业上,尽管深圳位居全国前列,但与跨国公司相比,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蔡翘梧举例说,比如3.0T以上的超导核磁、64排以上的CT,本土企业都不能生产,“高端的医学影像市场都被跨国公司垄断”。
深圳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B超、核磁共振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几乎都是进口产品,国产品牌很难打进国内的主流市场。“深圳比较强的品牌,几乎都只是在二线城市才销售得比较好”。究其原因,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由于三甲医院的设备有进入门槛,而医院又倾向于用进口品牌吸引患者。另一方面,进口产品大多走的是代理商的渠道,在医院招投标环节中会倾注很多心力,以获得投标权。“进口品牌的代理商都有很强的激励机制,设备价格原本就很高,卖一台设备的利润也很高”。
挑战——跨国公司触角伸向中低端市场
不过,本土企业占据中低端市场,跨国公司占据高端市场的局面如今已在悄然改变。两者目前都在向对方的市场延伸,本土企业更是一直试图往高端市场前进。
在医学影像区,除了老牌的迈瑞、安科等企业外,TCL医疗集团也占据着很大的展位。据TCL医疗集团介入事业部总经理杨贺介绍,相比消费类电子产品,医学影像产品的进入门槛比较高,“技术门槛和监管门槛也很高,当然利润率也更高”。
“目前深圳做高端医学影像产品的可能只有一两家,我们的目标也是奔着这个上游去突破”。对于跨界做医学影像设备面临的挑战,杨贺表示,TCL目前做医疗器械的人员都是从医疗行业过来的。
事实上,在深圳企业努力往高端市场发力的同时,一系列政策变化也吸引着跨国公司向中低端市场延伸。
蔡翘梧告诉记者,目前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国家希望引导医疗资源公平分配。为此,国家确定了一个大策略,即加强基层医院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引导企业生产满足基层医院需求的产品。
在此背景下,跨国公司也开始走低成本路线,在国内设立基地或收购企业,将触角伸到了中低端市场。
蔡翘梧表示,深圳的企业是从低端往高端延伸,跨国公司是从高端往低端拓展,两者相互侵占。加上国内同行的加入,中低端市场竞争会更激烈。
对策——本土企业亟待突破核心技术
面对如今的竞争局面,深圳的医学影像产业如何实现突破?
在蔡翘梧看来,深圳目前还没有厂家能够生产X线平板接收器、CT球管、超声平面探头等核心控件,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深圳亟须在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政府应该引导、扶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突破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的垄断”。
研发投入一直是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短板。不过,据蔡翘梧介绍,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投入研发的比例并不低。“从深圳行业协会的统计数字来看,深圳医疗器械全行业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8%,迈瑞达到了10%,有的公司甚至超过15%”。
蔡翘梧表示,深圳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更多的是市场化操作,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行业进行扶持,但在政府直接投资上不如上海等国内其他城市多。
在市场主导的情况下,深圳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所有技术积累都需要时间,人才培养非常关键。”在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力华看来,技术创新仍是深圳医学影像产业的短板,要突破这一局限需要合适的人才,但如今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其缺乏。
此外,在鼓励本土技术创新的同时,如何保障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也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袁斌华直言,从目前的审批监管制度看,企业进入医疗器械行业的行政许可降低了,监管处罚看起来很严,却形同虚设。
“在西方国家,一个人要开公司,必须对产品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具有完全创新的技术,因为侵犯知识产权会被罚上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罚到企业破产。”袁斌华表示,在国内,一些公司看到能赚钱就进入这个行业,“别人卖10万元,我就卖8万元,都不去搞创新。遇到要打官司时,再大的案子赔个几百万元就了不得了”。
“急功近利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会把整个行业搞乱,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袁斌华表示,全国有两万多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但其生产总值却比不上美国一家稍微大一点的企业。
“关系到患者公共安全的产品,不能像日用产品这样完全放开给市场去做。”袁斌华表示,美国的市场经济很发达,其他工业产品很早就放手让市场去做,但唯独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监管得越来越严。
创新型产品应得到重点扶持
除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袁斌华认为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也是制约医学影像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几千亿元的大市场,国家的政策引导和采购体系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一直呼吁国家应该对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实行相同的国民待遇”。蔡翘梧认为,目前,国产医学影像产品在私立医院的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在公立医院的占有率,私人的钱买的国产设备。相反,国家的钱买的却是外国产品。
蔡翘梧认为,深圳产品早已远销到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医院都可以用我们的产品,为何我们自己的医院却不用国产设备,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国有医院的采购体系是不是该改一改了呢?”
“公立医院盲目追求进口产品,价格再高也愿意用,其中存在拉回扣等腐败因素,也有对本国产品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袁斌华表示,一些医院医务人员的水平素质不足,便比拼设备。
在袁斌华看来,如今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应提高进入门槛,保持企业适当的垄断利润,才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创新。“对于一些市场上已过剩的产品,就不能放任企业进去,否则会造成低价倾销的恶性竞争问题。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的风险,最终还是转嫁到患者头上。而对于真正的创新产品,则要给予重点扶持”。
杨贺则希望政府对于创新型产品能够开通绿色通道。“目前,产品生产出来后,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要一年半,而生产周期只有半年”。审批流程让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耗不起。
事实上,欧盟的GE标准审批流程只有四五个月。杨贺表示,一些小公司为了抢先上市,就把产品拿到国外进行审批,直接在国外销售,这样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据业内人士透露,生产审批流程长,并不利于产品的技术创新。“在等待审批的这段时间,别人就已经将你的技术仿制了,等你推出产品一段时间,别人也可以推销类似的产品”。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更多企业变得逐利,而不是专注于创新。
探路——医疗器械行业现并购重组热潮
记者了解到,为弥补研发投入不足,一些深圳医疗器械企业开始引入风险投资。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成为投融资的热门领域。
蔡翘梧认为,关注这个行业的产业基金和风投比较多,投融资通道比较畅通,“融资对深圳企业来说,不是太难,但能不能谈成或落实,还是需要双方沟通。有良好的项目前景和核心技术团队,才有可能把资金引入企业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很快,近年来都是市场的热门投资领域。”深圳创东方投资总监肖珂表示,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水平跟国外仍有差距,目前整个行业也发展到了并购重组的阶段。
肖珂介绍,在目前市场上,小公司有几条路可以走:一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自己发展;二是想加快发展速度却资金不足,此时可寻找专业投资机构参股,继续往前发展;三是被有意向的上市公司并购,弥补独自力量不足难以做大体量市场的短板。
据肖珂观察,医疗器械产业的重组并购越来越多。除了行业发展的市场内在需求外,专业的投资机构对于促成交易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些上市公司出于市值管理的需要,会通过并购的方式增加利润。投资机构甚至还会和上市公司合作,发行并购基金,其目的就是帮助上市公司找到标的,推动并购的进程。
但与此同时,这波并购热潮也会将并不合适的公司撮合在一起,“将来可能会变成不幸福的婚姻”。肖珂认为,和买卖市场不一样,并购是比较长期的合作,要看两个公司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是否一致,运作不好就存在风险。
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