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数字PCR(dPCR)及其代表技术微滴式数字PCR(ddPCR)已成为核酸分子检测定量的重要工具。理解ddPCR的原理与局限,是科学、高效运用它的关键,本文将客观分析ddPCR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 ddPCR基本原理:从推算到计数 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不同,ddPCR采用了一种根本性的差异策略。qPCR通过监测PCR循环过程中的荧光信号变化,依赖标准曲线推算起始模板量,但其精度受制于扩增效率、标准品的准确性,且对抑制剂敏感,难以捕捉背景中极其微弱的信号。ddPCR本质上也是PCR技术,其相比于普通PCR有两个本质差异,正是这两个差异,使其能够实现绝对定量。而这两个本质的差异直接体现在检测工作流程上。 ddPCR的工作流程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微滴生成:分区反应 ddPCR通过微流控技术将反应体系(通常为20μL)分割成约20,000个纳升级的油包水微滴。每个微滴都作为独立的PCR反应单元,目标DNA分子按照泊松分布原理被随机分配至各个微滴中。一般情况下,如果起始模板量的拷贝数合适的话,大多数含有目标分子的微滴中仅包含单个分子。 终点检测:数字化计数 PCR扩增结束后,仪器对每个微滴进行荧光检测,根据预设阈值将其判定为阳性或阴性。通过统计阳性微滴的比例,结合泊松分布公式: 可直接计算出样本中目标核酸的绝对拷贝数浓度(copies/μL)。 简言之,ddPCR的本质是一个“核酸分子计数器”。它通过物理分割,将复杂的浓度测量问题,简化成了一个直观的计数统计问题,从而实现了无需标准曲线的绝对定量。 这种方法使ddPCR实现了无需标准曲线的绝对定量,从根本上改变了核酸定量的方式。 二、 ddPCR的主要应用领域 载体拷贝数(VCN)检测 在基因治疗领域,ddPCR可同时检测载体序列和单拷贝内参基因(如RNase P),精确计算每个细胞的平均载体拷贝数,为治疗安全性评估提供关键数据。 基因表达(GE)分析 虽然qPCR是基因表达分析的主流技术,但ddPCR在检测低丰度基因、微小表达差异或存在抑制剂的样本时表现更优,能提供更可靠的绝对定量结果。 拷贝数变异(CNV)分析 ddPCR通过比较目标区域与稳定参考区域的拷贝数比值,能够准确识别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化,如区分二倍体、杂合缺失和扩增等状态。 稀有突变检测 在液体活检应用中,ddPCR能够检测到背景野生型DNA中占比极低(可达0.01%)的突变序列,适用于肿瘤的疗效监测和早期筛查。 三、 核心局限性:CPD范围的限制 ddPCR的数字化定量特性带来了一个固有的局限性——拷贝数每微滴(CPD)的有效范围限制。 CPD是指每个微滴中目标分子的平均数量,与检测的精密度直接相关。以QX200系统为例,要保证变异系数(CV)在2.5%以内的高精度检测,CPD的有效范围需控制在0.17到5.1之间。 图1:来源于 bio-rad Droplet digital PCR Applications Guide 这个范围对应的大约是3,000到100,000的总拷贝数检测范围。当CPD低于0.17时,阳性微滴数量过少,统计可靠性下降;当CPD超过5.1时,阳性微滴比例趋于饱和,系统无法准确区分不同浓度的样本。 这一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意味着:对于高拷贝数的样本,必须通过预实验确定合适的稀释倍数,将样本浓度调整至有效检测范围内,否则无法获得准确数据。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