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处于收缩状态时,各行各业都在结构调整,IVD也不例外,持续承压。 根据公告,2025年上半年北京利德曼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下降14.8%;归母净利润亏损425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055万元。经营现金流净额为88万元,同比下降96.3%。业绩一定程度体现了行业集体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这并非纯个体因素。 具体到利德曼而言,主要原因有:体外诊断试剂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落地,导至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其次,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在生化、免疫诊断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此外,对部分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 当前主要压力还是收入,尽管诊断仪器业务表现出色,同比增长106.73%,但仍难以弥补试剂业务的大幅下滑。 集采政策与行业变革的双重冲击 体外诊断试剂带量采购自2021年实施以来,一步一步地覆盖生化、免疫及分子诊断等主要产品领域。集采品种扩面并落地实施,各IVD企业不得不下调相应的诊断试剂产品的销售价格已获得进场券,这直接扣减了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水平。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2.06%,2025年上半年再次下降28.13%,可见集采对收入的冲击持续发酵。 除了价格压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直接倒逼医疗机构更加关注成本控制,间接对体外诊断产品的使用量和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即要让利,要压缩利润,才能赶上这些变化。这是当下IVD行业的明牌,技术成熟的这些产品只有降本增效能才能维持基本盘,创新驱动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而利德曼是传统优势领域,在生化诊断试剂国产化率较高,但技术成熟、竞争激烈。在免疫诊断领域,化学发光等高端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不过对利德曼而言,并无明显优势,仍需时间突破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不知道下一步发展方向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集采政策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加速了行业整合与国产替代进程。利德曼积极参与集采,优化报价策略,力促以价换量、保持市场份额,挺过寒冬。但是长期来看,政策倒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新,有利于IVD的良性发展,利德曼能否升级成功值得观察。 转型的那些事 面对行业结构调整和自身的业绩压力,利德曼积极推动多项应对措施。持续推进“降本增效”,通过优化内部流程、精简人员、强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控制成本。这在报告里面可以体现,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5.11%,研发投入减少25.6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精兵简政。 研发人员的优化,并未停止研发项目上的投入。其持续投入化学发光、分子诊断、POCT等高潜力领域,报告期内新增1项发明专利,多项产品进入转产或注册阶段。子公司德赛系统在浊度消除技术、乳胶偶联技术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产品在抗干扰性、稳定性等方面表现突出。 多品牌同步开拓市场,其通过“利德曼”、“德赛DiaSys”、“阿匹斯”三大品牌协同运作,增强市场覆盖能力。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开展临床合作,提升品牌专业影响力。在区域市场上,华南、华中地区收入实现正增长,显示出区域策略的有效性。 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和新兴业务,目前已取得160项欧盟注册备案,并在EUDAMED数据库注册73项产品,国际化步伐稳步推进。值得一提的是,非医疗器械非IVD领域的房屋租赁业务同比增长30.37%,成为新的收入补充。 在研发投入金额和占比双降,当前化学发光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分子诊断、POCT等新兴领域仍处于布局阶段,仍需坚持投入。希望在优化人员后,能够在研发费用结构上,进行转移,促使这些未完成的转型目标顺利达成。 写在文末 2025年上半年,是行业政策剧变下的一个缩影时代,新产业、安图等IVD头部企业都受到严峻的时代之问。应该说集采的“双刃剑”效应凸显,一边宣示着传统盈利模式必然扫进历史,另一边,国产替代的窗口期也为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打开增量空间,谁赶上市场需求的技术,谁就能获得市场新增量,顺利完成转型。 利德曼通过仪器放量、原料自研、研发聚焦等策略,试图在产业链上寻找新的价值锚点。 然而,现金流控制、研发投入压缩、人员优化等措施虽能缓解燃眉之急,但非长久之计。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否在阵痛中完成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蜕变穿过这个周期,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半年报、2024年报,相关资讯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