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一个好朋友聊天,正好聊到他们公司最近半年报净利润下降的事情,越聊越觉得现在干IVD真心太苦逼,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乱象,动不动医保查收费,就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突然,他感慨道:要是有一家头部的IVD外企倒闭了,也许国内的IVD企业就都能盘活了!“一鲸落,万物生”——巨鲸沉入深海,其躯体化作养分,滋养万物,重启生态。这样的自然奇观,在IVD世界中亦不断重演。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这些国际巨头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严谨的质量体系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长期占据中国高端医院市场的主流。它们不仅是产品的提供者,更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技术方向的引领者。它们的仪器进驻检验科,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种“质量认证”。它们的试剂,往往是精准与可靠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推进、“国产替代”呼声的高涨,以及本土IVD企业的快速崛起,这些“巨鲸”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部分产品线收缩,甚至有的外企开始调整在华战略,逐步退出某些细分领域。那么,当IVD领域的“鲸”开始落下,真的能万物生长吗?比如生化诊断、部分免疫检测项目,国产企业早已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生产。迈瑞、新产业、安图、迈克等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灵活的售后服务和快速响应的本土化策略,迅速抢占市场。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市场,国产仪器和试剂的普及,极大降低了医疗成本,让更多普通人能够享受便捷、经济的检测服务。外企的“退”,为本土企业腾出了空间,也让一批曾经在外企受训的研发、市场、售后人才流入民企,带动了整个行业人才水平的提升。从这一面看,“鲸落”确实带来了生机:本土企业崛起、市场分层清晰、部分患者受益。但在更多高壁垒、高技术含量的领域,“鲸落”之后,未见万物生,反而可能是生态的退化。分子诊断、质谱检测、流式细胞、特殊免疫项目……这些高度依赖原创技术、精密工艺和长期临床验证的领域,外企仍占据绝对主导。它们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在输出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临床支持方案和全球同步更新的技术标准。一旦它们因利润下降或战略调整而收缩研发、减少投入,甚至退出市场,短期内国产企业难以承接其留下的技术空白和标准权威。原本是“质量竞争”和“创新竞争”,逐渐演变为“价格竞争”和“渠道竞争”;企业宁愿花大价钱搞营销、压货款、抢标案,也不愿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始创新;没有外企作为“价格锚”和“技术锚”,行业陷入低水平重复和内卷。最终,仪器越做越便宜,试剂越做越“灵活”,但准确性、稳定性、溯源能力却可能悄悄滑坡。更值得警惕的是,“鲸落”之后,人才的流向并不总是向上的。外企通常具备成熟的培训体系、规范的流程管理、清晰的职业路径和国际化视野。它们是中国IVD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但当它们退出或收缩,这些人才若进入一味追求“降本增效”、缺乏研发投入和长期主义的企业,很可能逐渐从“创新引擎”退化为“成本单元”。工程师不再思考技术迭代,而是琢磨如何省掉一个螺丝、简化一道流程; 市场人员不再推广临床价值,而是拼命压价、搞关系、抢份额。IVD不是一个普通行业,它直接关乎生命健康与医疗安全。 每一个检测结果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与抉择。外企的“鲸落”,不应简单视为“国货崛起”的凯歌,也不能一概斥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而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承接其遗产、延续其标准、超越其局限?若外企是因自身迟缓、傲慢而退出,本土企业已有能力接棒并创新——这便是健康的“鲸落”,万物由此生。若外企是因短期政策、非理性竞争而被迫离场,本土又尚未建立起了技术、质量、人才的正向循环——这便只是“鲸殁”,生态随之凋零。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