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方法可以分为: 组织病理(细胞组织形态结构) 细胞病理(细胞水平) 免疫组化病理(蛋白水平) 分子病理(核酸水平) 免疫组化是根据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高特异性,以特异性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同类的抗原物质,进而对组织或细胞中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对某种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发现微小转移灶、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等。伴随诊断是免疫组化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以上摘录于《2022体外诊断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有多少免疫组化病理产品公司? 我们来看看202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病理年会的参展商。 根据会议资料,申报参展企业172家。 其中涉及免疫组化试剂、染色机、扫描仪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40家。(见下表绿色部分) 现代医学(尤其是肿瘤学)已从“单一靶点驱动”转向“多组学+空间表型”的精准诊断模式。 多重免疫组织化学 (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 mIHC)是一种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检测多种抗原的先进技术,通过不同荧光染料或显色标记区分目标蛋白,结合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实现多指标的空间分布分析。相较于传统单重IHC(仅检测单一指标),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升诊断效率与样本利用率传统单重IHC需对同一组织样本进行多次切片、多次染色(每次检测一种指标),不仅耗时(需重复抗原修复、封闭等步骤),还可能导至样本损耗(尤其对珍贵临床样本和稀有病例样本)。 mIHC,仅需1次切片和染色流程即可同时标记多种目标蛋白(如肿瘤标志物、免疫细胞标记物、血管生成因子等),大幅减少样本消耗。避免重复操作,大大缩短时间。 二、保留空间位置信息,解析组织微环境传统单重IHC仅能提供单一蛋白的表达强度或阳性率,但组织的生物学功能依赖于细胞间的空间互作(如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基质细胞的接触,血管周围浸润等)。多次单重检测会破坏组织的空间结构(如重复切片导至层间错位),无法还原真实微环境。 mIHC,在同一切片上直观呈现多种蛋白的空间共定位关系,如PD-L1+肿瘤细胞与CD8+ T细胞的邻近程度、肿瘤血管周围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浸润密度。 可用于分析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中的复杂交互,如“热肿瘤”(高PD-L1表达+密集CD8+ T细胞浸润)与“冷肿瘤”的区分,或评估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支持细胞的关联。 三、多维度生物标志物整合,助力精准诊疗单重IHC仅能提供单一维度的信息(如HER2过表达)。 mIHC,可整合蛋白表达水平、空间分布、细胞表型等多维度数据,形成更全面的生物标志物谱。 通过多指标组合,如“HER2+Ki-67+ER+PR”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或“评分系统”(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密度+空间分布),提高诊断/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多重IHC通过“单张切片+多指标+空间信息”的核心能力,在临床诊断(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基础研究(解析微环境互作)及转化医学(加速标志物发现)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如更高通道数的标记、更精准的空间定量算法),其应用场景将从肿瘤扩展至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更广泛领域,成为精准医学的关键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