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面说的5个维度,我们来看看“感染性物质”运输的关键要点。
首先是感染性物质的分类。
感染性物质,根据风险等级分为A、B两类。
A类是高风险物质,接触后会导至永久伤残或者死亡的物质,这类物质的UN编码是UN2714,运输名称“感染性物质,可感染人的”。
而B类是出了A类以外的感染性物质,UN编码UN3373,运输名称“生物物质,B类”。
而高致病性病原体,需要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单独进行管理。
第二个维度是管理,在标准当中,对负责运输的单位、人员和运输方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单位需要具备法人资格,建立运输操作规程、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而人员方面,则要求运输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能掌握生物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技能。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方式,禁止通过公共交通的电车、汽车和城市铁路进行运输,而优先选择航空、道路或水路。
对于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运输,要求更为严格,运输单位必须制定安保方案,而且除了航空运输这种形式外,其他运输形式都需要专人护送。
第三个维度,是对物质运输时的包装,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标准中要求,感染性物质运输时的包装,需要采取三层包装系统——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主容器是指直接盛装样本的容器,需要水密、防渗漏,比如可以适用冻存管、密封袋等。而辅助容器是用来保护主容器的填充吸附材料和缓冲物,比如带吸水垫的硬质盒等。
而运输的外包装需要使用抗压抗震的刚性材料,比如使用UN认证纤维板箱,并需要在外包装上标注UN编号、运输名称、收发信息等。
如果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特殊制冷剂的话,也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
比如使用干冰的话,外包装上需透气孔,并且防止压力积聚;如果使用液氮,那么它的容器必须耐低温,并且标记“保持竖直”“勿摔”等的警示标志。
第四个维度,是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实施流程。
感染性物质在进行运输前,需要先申请审批——高致病性病原体运输需要国家批准,跨区域运输需按法规办理手续;非高致病性物质运输,则需要接收单位同意及内部审批。
运输流程中感染性物质的封装要求也有相应的要求——液体样本装至主容器2/3容量,固体需固定防晃动。
感染性物质在接收的时候,需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核查包装完整性并签字确认。而完整的运输记录,包括资质证明、交接单、应急预案等,这些运输记录至少保存2年。
第五个维度是,感染性物质运输过程,需要进行应急处置措施的规定。
感染性物质运输中,需要制定“泄露处置”的应急处置措施。
首先,如果发生泄露,运输人员应该立即隔离污染区域,佩戴防护装备。然后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覆盖污染物,静置30分钟之后再进行清理。最后,污染废弃物按医疗废物处置,车辆设备彻底消毒。
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被盗、泄漏事件的话,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属地的卫健部门及公安机关。
为了应对这些事件的应急处置,每年应该进行至少一次的应急演练,并且配备应急处置箱,包括消毒剂、吸附材料、警示标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