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为将一条短信控制在70字以内而反复斟酌删改,这一幕仿佛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实际上距今不过20年;如今,我们5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一篇文章莫说完读,硬控10秒已是难得。 短短几十年,我们从信息荒漠走向了信息爆炸时代。以前是营养不良,现在是数据肥胖症。当前,每天人均接收信息量高达34GB,但是有效转化率有多少呢?不足7‰。 如何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数据肥胖症呢?人工智能应运而生,特别是春节过后,AI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斯坦福研究显示:那些能驾驭AI的5%精英群体,知识复用效率是常人的23倍。这股信息的洪流催促着我们,尽快升级和武装自己,去驾驭而非被裹挟。 而阳明先生告诉我们,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所以,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从IVD从业者自身的事上去磨炼、理解和精进,方能有益。本文通过初步搭载的关于国家局飞检的知识库,跟大家交流分享飞检相关的信息,探讨AI时代知识库的形态和应用场景。 先整体看一下近两年国家局飞检的情况: 近两年国家局飞检概览 ✩ 首先,从总数量来看,检查的总数量从60家提升到76家,增加了近27%; ✩ 其次,从覆盖的省份来看,涉及的区域从20个提升到了30个,基本上除了台湾和西藏其余全覆盖了; ✩ 再次,从未通过检查的情况看,2023年共有11家未通过,占总检查数量的18.3%;2024年共有13家未通过,占总检查数量的17.1%,未通过占比较之前有轻微改善; ✩ 之后,每个省份涉及的检查企业数量也有差异,医疗器械产业大省广东、江苏稳定在前面,而近两年数量最多的省份均为湖南,推测可能与该省医疗器械审批改革试点有一定关系; ✩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通常未能通过检查的企业多为风险等级高的产品生产企业如植入、无菌等,而随着注册人制度及监管后置理念的推进,委托生产和不良事件也成为关键点,而2024年两家IVD企业未能通过检查,更是给各位IVD行业的战友们敲响了警钟,切勿掉以轻心。 那么,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检查情况,对于我们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又有什么启发呢? 按照往年的思路,我会把所有飞检的通报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到一个Excel表格中,并进行分门别类,包括人员、文件管理、采购、仓储、生产、检验、设计开发、设备等,大概是下图的样子: 随着时间的累积,小编的Excel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不符合条款和真实案例,我们甚至还会把整个文件分享出来。 但是,问题来了(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时候,他应该也在考虑过这个问题)…… 如引言所述,信息的储存不代表消化、吸收和利用,如何更好地将宝贵的不符合案例转化为有价值的行动指南,借鉴别人的惨痛代价完善自身体系呢? 如何让更多的同事能够将飞检信息也用起来呢? 解决上面的问题,AI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路——知识库。一个低门槛、可共享的AI知识库。 初级国家局飞检知识库搭建流程 第一步:平台选择(找个冰箱) 曾经,知识库的搭建成本和门槛都是蛮高的,流程大概分为需求分析、内容整理、系统设计、技术选型、开发测试、部署维护等阶段。而门槛则涉及技术能力、资源投入、团队协作、持续维护和合规问题等。 而现在,AI时代,对于需要垂直领域发展的知识积累板块,如IVD产品注册、临床、设计开发、质量体系等等,都可以以非常低的门槛建立个人知识库并进行共享,相当于我们的第二大脑。 第二步:素材积累(找到大象,塞进去) 素材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决定了知识库的质量,以本文的飞检为例,其素材大概可以分为法规类的通告类两种。 ■ 法规类主要包括: ■ 通告类: 将上述文件(word、PDF格式均可)或者网页导入到您建立的专题知识库,一个初级的知识库就搭建完成了。 第三步:用起来 当知识库搭建起来,我们就可以尝试探索各种应用场景了。 一、主要发现及问题分布 2023年高频问题: 生产管理不规范(如封口参数未验证、检验记录缺失) 质量控制不严格(如未按标准检测性能、校准失效) 采购追溯不足(供应商资质不全、物料记录缺失) 设计开发缺陷(测试方法不一致、变更未经验证) 2024年新增问题: 无菌操作风险(纯化水储存污染、洁净区交叉污染) 文件管理混乱(修订流程无记录、受控文件未更新) 委托生产监管缺失(注册人对受托方未有效审核) 二、处理措施 1.行政监管 暂停生产:对存在严重缺陷的企业100%采取暂停生产措施(如2023年三原富生、2024年湖北仙明)。 限期整改:一般不符合项企业需整改后复查(如上海医贝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整改)。 2.风险控制 责令召回:对可能导至安全隐患的产品启动召回(如2023年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因灭菌缺陷召回)。 立案调查:对违法违规行为移交线索(如上海麦色智能科技、上海竞微扶生涉嫌违规)。 三、省份覆盖与重点领域 1.重点省份: 湖南、上海、江苏、广东:高频被检区域,涉及无菌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高风险产品。 2.高风险品种: 植入类器械(脊柱钉棒系统、颅骨接骨板) 无菌产品(一次性防护服、口罩) 体外诊断试剂(基因检测试剂盒、胶乳比浊试剂) 四、改进趋势 1.2023年:问题集中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漏洞,部分企业主动注销生产许可证(如上海舍成医疗器械)。 2.2024年:加大对委托生产的监管力度,强化注册人责任(湖南峰盛医疗器械委托生产失控被严查)。 从多份检查通告中,采购环节缺陷占比超60%,主要集中以下四类: 1.供应商资质与协议缺失(37%) 未签订质量协议:天津索玛科技未与外鞘管、注射器供应商签订协议(2023年天津索玛案例)。 协议无质量指标:江苏为真生物未在磁珠原材料协议中规定直径、固含量(2024年第43号通告)。 2.供应商评价与准入疏漏(28%) 未纳入合格名录:苏州天隆生物未将清洁服务商、包材供应商纳入《合格供方名录》(2023-4.pdf)。 缺失动态管理:长沙海润生物的活性银离子溶液供应商未定期评价,检测异常仍放行(2024年第16号通告)。 3.采购记录不完整或冲突(20%) 时间逻辑矛盾:湖南宏雅基因的色母料“检验时间早于到货时间”(2023年飞检汇总)。 批次不可追溯:上海舍成医疗器械未提供原材料出入库台账,物料去向不明(2023年第64号通告)。 4.采购规范执行偏差(15%) 未明确采购要求:东蕴医疗(上海)的包材合同未定义规格要求(2024-1.pdf)。 替代方案缺失:新疆利康祥运生物未验证核酸原材料替代来源(2024年第43号通告)。 高频问题分类及典型案例 1. 未建立物料平衡核查程序(占比40%) 案例:宁夏丹特义齿(定制式活动义齿,2024年案例) ▸ 问题:生产记录显示某批次物料软件记录为15箱,现场检查仅11箱且混入其他批次,无法实现先进先出,缺少物料平衡管理程序。 ▸ 违规条款:《规范》第7.17.1条(物料平衡核查强制要求)。
2. 物料平衡计算方式错误(占比30%) 案例:湖南宏雅基因(2023年案例) ▸ 问题:某试剂盒生产记录中抗HCV阴性对照的物料平衡率为97.7%,超出内部规定的98%~102%范围,但未按程序对超偏进行分析,直接放行。 ▸ 违规条款:《规范》第7.17.1条(偏差需调查后方可放行)。
3. 未记录关键数据导至无法核查(占比20%) 案例:烟台爱博诺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案例) ▸ 问题:生产记录中关键工序(焊接、封装激光器)未记录工艺参数,导至物料实际消耗与理论值无法比对。 ▸ 违规条款:《规范》第7.16.1条(生产过程标识与记录要求)。
4. 复验机制缺失(占比10%) 案例:北京英诺特生物(2024年案例) ▸ 问题:物料超出有效期后仅复验合格即使用,但未规定重复退库/入库的验收标准,破坏了物料平衡的稳定性控制。 ▸ 违规条款:《规范》第7.14.3条(储存条件变化需复验)。 结语:基于这样一个知识库,这篇文章就变成了动态的个性化的文章,基于您关心的问题,跟知识库聊一聊,比被动接受小编的输出要更有针对性和利用效率。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这个知识库仅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小鱼竿,但是应该也会有一些启发给到各位战友。期望大家尽快将自己垂直领域的知识库建立起来,不论是法规、审评报告、行业标准、专题文献,强化自己的第二大脑,拥抱AI潮流,更加专业专注高效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