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记得是零几年开始,慕尼黑上海和北京的 BCEIA就各自负责一年的行业聚会。去年在上海的慕尼黑是补的前年耽搁的。今年呢,规模更大,7 个馆子,27000平米。按照展商的统计,超过四万人了。外国人也都差不多来了3000 人。 很多自媒体都会从行业,厂商,产品角度来做分析。我们这号就不凑这惹恼了,毕竟专业度和人脉有限。 所需以一个一线销售的视角来分享一下今年现场的感受。 先来看两个不同角度的前提 老板需要销售干嘛? 1.开展前挨个打电话,发消息给关键客户。通过沟通交流,来摸一下他们对这次展会的预期。 2.有展位的,积极在展台招呼客户。有明确采购意向的,马上跟住,不看摊都行。 3.没展位的,收集情报,多拍照片,多了解竞争对手新品,报价和主要客户信息。 4.和竞争对手的市场,技术和研多聊聊。这两年好不容易出个新品类,不到 6 个月就一大堆了。不行咱就直接挖人。 5.如果有大客户要来参观,有机会的话陪着全程。别让客户跑偏了。 销售其实想干的 1.我还是好好盯着手里的单子,展会这种场合,意向能落地的少的可怜。年底业绩完不成,连工作都保不住。 2.我们公司有展台,看摊也就半天吧,留半天自己逛。 3.我们公司没展台,一天时间,做到早出晚归,给竞争对手把个脉,也给自己把个脉。 4.好好逛逛,竞争对手为啥老是能撬我单子,除了销售套路,产品层面的话真机操作,界面,和用户感受的区别到底有哪些。 5.晚上得拉着同行销售一起吃个饭,相互甩点信息,这样感受更完整。 现场感受 1.人真多,透过销售的眼神,看到的是急迫。两句一聊直接问:老师,您是哪个单位的?哦,您看着像代理商吧。没关系的,有机会可以合作。 2.大家对于报价很敏感。国产产品同质化已经很高的当下,那点点些许的差异化真不会对终端售价产生多大影响。况且这种展会显然用户来的不多,大部分是代理商和厂家的人。意思意思给个价格区间就行。 3.这次一个有意思的感受就是很多厂家在打穿以前自己的定位。与其说是品类创新,还不如说是业绩不够,贴牌凑。比如卖自动化的,出了高内涵。卖凝胶成像的,出了小动物活体成像。卖超低温冰箱的,出了细胞工作站。销售这时候的话术从以前的我们是专业做 xxx 产品的,到现在是:我们是提供 xxx 完整解决方案的。 4.找工作的人真多。动不动就来问展台的销售负责人,你们这里招人吗?我之前是做实验室通用设备的,客户关系很稳定。你们要是觉得需要合适产品导入路径,我可以帮得上。外企的销售的姿态一直在, 在我看来危机感还是不够足。 5.代理商选品更谨慎了,毕竟大家日子都难过。不仅仅是要看高性能,高毛利产品,对于外观设计,团队支持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总听到那句话:你们这个东西换个好一点的设计公司做外壳,能多卖 10 万。 6.AI,以前跑客户的时候吹概念(或者叫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现在陆续有些功能可以实现之前吹过的 nb 了。这时候展示实力的方法就是做成明确的应用。所以这次 AI 集成应用模块的方案多了。甭管是不是真 AI。至少看着挺唬人的。至于能不能让客户买单?那————就看利润高不高了。 7.很多现场的技术和市场人员是 95 后了,很明显感觉到有两极化。社牛的恨不得一声声哥哥锁住你。社恐的只顾看着产品介绍,完全不管我的眼神和反馈。 8.老板的焦虑写在了脸上。虽然展台搭建的很豪华,一个特装下来十几万,加上展台和人员费用。一次这种活动少说三四十万。品牌虚拟价值和真实订单价值直接来回摇摆。销售焦不焦虑?那不废话,但是他们至少还能保个基本工资。 9.老外很精,直接拿资料,问价格,甚至让现场做竞争对手比较。道行比之前那种来中国走个过场的显然要深多了。同时,很多厂家的老外面对不断来看产品的客户,经销商也比之前更有亲和力了。毕竟生命科学和分析这年头还是买方市场。那啥时候是卖方市场呢?20 年多前吧,客户排队等厂家从美国进口伯乐和 MJR 的 PCR。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写,毕竟作为销售,能够带薪逛展,本身就是一件美事。可归根结底,面对多如牛毛的同质化竞品,面对不断内卷的销售价格,面对始终觉得销售在忽悠的客户。我们要去实现的还是一桩桩带来利润的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