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化学发光是当下的主流、热门话题,担负着国产化的重要任务,那么多重流式荧光技术就是这个任务的最强助手。尤其是医保控费趋严、集采等政策频出,行业内卷严重的背景下,高通量且低成本的多重流式荧光技术因能在一些项目上,有效降低成本而备受重视。当然,这也仅仅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适用多联检的领域。 多重检测还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即不是捆绑多重,重复检测,而是灵活选择检测指标,根据需要来检测,而非统一大组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流式荧光的内在优势。尽管流式荧光优点凸出,但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使得总体成本偏高,应用领域较窄,操作便捷度等等。例如流式荧光的核心技术-多重编码微球,全球最早拥有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技术的公司是美国的Luminex,长期垄断市场,国内虽然有出现湖北新纵科等企业,但还是少数派。又例如Luminex在2005年推出的Luminex 200之后,仪器自动化技术一直未能有效突破,国内企业如透景生命虽也推出全自动化,但也属少数派,加之自身免疫抗体、过敏原检测的上游原料(抗原/抗体)基本还在依赖进口,使得总体成本无法降下来。 一句话,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无情,还需要积累打磨,才能有国产化学发光的高景气。 趋势如何呢 因此,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焦虑:究竟流式荧光要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能有光明前途,从而被期待。不然即使这些成本控制下来,那么新问题接踵而至,是否能接住。 首先,高通量多联检这个特征无论是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亦或是当下的市场需求来说,应该是铁律,特别是大规模多指标检测的领域,例如细胞因子、自身免疫抗体、过敏原检测等,是再适合不过的检测技术。高通量多联检这个基础上,朝着终端成本更低、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向努力应该是没有疑虑的。 其二,AI/大数据等新兴革命技术、减少人为操作量和影响这个趋势催生之下,自动化和智能化也是一个明显追求,上述提及Luminex 200无自动化升级,制约了应用发展就是这个道理,全自动流式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高通量流式荧光分析仪这些能大幅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事实上,这个趋势应该每个行业都需要,不仅仅是流式荧光。 第三,这些年流式荧光技术频受资本市场青睐,有目标瞄向市场建设,也有聚焦于产品研发的,无论是何种募集目的,试剂耗材的价格下降始终是绕不开的重点,而要真正使流式荧光技术得到普及,应用于大量领域,相关试剂耗材必须国产化、本土化、规模化,因此做试剂耗材的可以参考化学发光,无论是否封闭式策略,国产企业走这条路线,大概率也不会差。 市场究竟怎么定 流式荧光作为免疫赛道的一部分,目前客观上受到化学发光的压制,且化学发光占了八成的份额,主流地位也使得流式荧光发展较缓。根据国内免疫诊断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30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0.4%。留给流式荧光的总份额可能不多,因此是在化学发光中虎口夺食,还是充当最佳配角,可能要交给时间来定。可以确定的是,两者相互补充的场景是有很多。 另外,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免疫诊断领域国产化仅约有10%,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必须推动国产流式荧光的崛起,无论现在企业是什么业绩水平,若能高速增长,那么这种信心也容易培养起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毕竟在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身免疫疾病检测这些领域,流式荧光的优势已经被多次证明了。在免疫赛道的位列和占据份额,也必然提高,推动者整个赛道的蓬勃发展。 流式荧光的发展制约有一部分是要归因于行业龙头Luminex,其封闭系统和编码微球技术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造成影响,国内方面,例如透景生命的全自动化、多款检测试剂盒已初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唯公科技和湖北新纵科的磁性编码微球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供应商,支持着下游检测的试剂开发,以及胡曼智造等一众国产企业正在崛起的路上。 这说明尽管进口企业有封闭、垄断的策略在,但本土企业仍在突破并且正在兴起,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市场成熟度更高,国产流式荧光的全面崛起就差最后一脚:成本。只有成本普惠了,化学发光的地位可能也要也抖一抖。 写在最后 在免疫诊断这个赛道上,除了化学发光、流式荧光技术可以应用,还有微流控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甚至分子赛道的分子诊断技术可以跨赛道赋能,等等均有促进免疫诊断的进一步增长。这不妨碍分子诊断、POCT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免疫诊断将在长期一段时间内仍然是IVD的主赛道。 而流式荧光在当前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离不开高通量多联检、个性化这两个主要特征,这对于精准医学时代,是个性化治疗和少检测成本的有力技术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