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井秋筠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提到隔壁的生物制药赛道,正在经历众所周知的行业寒冬,笔者习惯性地问道: “虽形势严峻,但对国产设备或原材料公司而言,是否反而迎来扩展份额的市场良机,正好帮助这些生物制药企业降本增效?”朋友想都没想,秒回: “(这些企业)直接砍管线了,降啥本?” 朋友这句话始终萦绕在笔者耳畔,越回味越有味!生物制药企业如此,体外诊断企业不也如此吗?去年,北京豪迈,坐拥生化、发光上百个注册证的老牌及挂牌(新三板)IVD企业,整体打包出售转让;今年以来,饱受生化集采、医疗反腐、医保控费叠加蹂躏的部分中小生化IVD企业,比如XXXX、XXXX,直接砍掉试剂研发团队和生产线,全方位回归到采购及分装OEM试剂的初心和赤诚,可谓返璞归真;科曼,如之前媒体报道的一样,将整个IVD研发管线从上到下全部裁撤,应该说从一家IVD相关厂家回归到纯粹的器械厂家。 类似的案例,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定还有很多,因为直接砍管线、砍研发或生产、砍业务板块,无疑是一家企业断臂求生最立竿见影之选择,研发生产的管线都没了,还有啥本可降呢?换言之,砍管线是最快最彻底的降本方式。 虽然从我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传统角度去想象,降低原材料成本是对很多身处历史性困境中的IVD企业有所助益的,但现实的残酷让笔者愈发觉得,单纯的原材料的降本对于很多IVD企业而言收效甚微,因为“降本”是一个动词,在强监管的IVD行业,为了达到“降本”的目标,“降本”本身反而增加了IVD企业的额外投入和成本,而最终却并不一定收获显著的或者说有财务意义的“降本”成果。 笔者认为,上述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内卷极其严重的生化诊断赛道,国产原料的市场份额却是最低(相比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赛道)。 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很不赞同有原料友商面对集采时的欢呼雀跃,似乎在他们眼里,正在经历严峻挑战以及转型阵痛的IVD企业,即将成为他们低价产品倾销的对象和业绩低质量增长的垫脚石,与那句广告词“快到碗里来”如出一辙。令人欣慰的是,笔者所接触的绝大部分的IVD企业,总是将试剂品质放在第一位。 在笔者看来,IVD的上下游是唇亡齿寒、相互依存的关系,IVD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经历的挑战和阵痛,上游原料企业也必然同气连枝、深受影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此刻,期待原料同仁平心静气,秉持长线思维,努力打造品质优先而非数量优先的产品线;在各自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创新求变,而不是年复一年炒冷饭,与下游IVD企业一道创造增量、共克时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