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会议上,机缘巧合认识了深圳某医疗创业公司创始人:老张
第一次见到老张,是他在台上用极其流利的川普,慷慨激昂的介绍着他的产品。
老张衣着朴素,眼神纯净,非常符合一个做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气质。
由于老张所讲的产品是我熟悉的领域我听的非常认真,也深深地被老张的产品经理思维给打动。
十几天销售的嗅觉让我迫不及待要问一个问题:你的耗材,可以用在进口品牌的主机上吗?
老张自信而又礼貌的反问了我一句:我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要接在他们老旧的机器上呢?
我也尴尬又不失礼貌的笑了笑。
老张的产品是设备+高值耗材的销售模式,过往的十几年,此细分赛道,从医生规培到医生教育都是两个进口品牌做的市场推广,因此市场中90%以上的医院装机的两个进口品牌的设备。
存量市场巨大,也没有国产玩家。
从销售思维思考:注册出可以匹配两个进口品牌设备对应的耗材,可以迅速完成国产化替代,占领耗材市场,吞噬进口份额。
再进一步做到设备替代,深化品牌推广,最终占领龙头。
而这家公司却走了一条充满理想主义的路:
真正的“专机专用”
结合当时的判断,以及市场中放出的带量信息,我当时预计这家企业不一定能挺过今年。
无独有偶,上周我接触了一个做光学技术的企业,也几乎是一样的情况。
山哥接触过很多创始人,沉溺于产品的创新,无法自拔,殊不知这样的创新其实就是自嗨或者奶头乐。
找个机构做个调研,拜访几位医生,印证了自己的创新,就一路走到黑。
其实离成功的路是偏离的越来越远。
其实他们也不是闭门造车,只是获得市场调研或者用户反馈的路径出现了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Z总的产品拿到某医生的手术室试用一下,医生大概率会给一个不错的正反馈。
那么,这个产品拿到注册证了,就能在这家医院卖的很好吗?
不是!
因为医生只知道这个产品好用,却不了解这个产品需要经过多少的准入流程才能到他的手术台上。
医疗的生意有很特殊一点就是在于
能够取得生意的不是能把产品做出来,而是能把产品卖出去的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的价值交换
而是产品,权利,关系,人情 甚至 ZZ共同变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