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久,做基因科技的联川生物在挂牌新三板创新层当天,快速审议通过了北交所发行上市方案,这次继2017年5月其在新三板挂牌后的第二次行动,引起广泛关注。此次是经过科创板败北之后的一次回马枪,究竟是以退为进还是无奈之举,尚不得知。但这似乎已在北交所的设立初衷里面了,北交所的设立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而这些往往面临临融资难的问题。此次申请挂牌距离其2023年5月撤回科创板仅不到半年,从中可见对引入资本的紧迫性。当然一方面也是随着北交所进来的企业越来优秀,资本市场监管趋严的总态势,自然是越早进入越好,回看2023年及时改道的案例,在IVD领域内还有2023年11月,丽珠集团终止分拆子公司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上市的方案,及时改道北交所,其2022年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7.43亿元、0.72亿元。
来看联川生物的业绩情况,其2019年-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为7861万元、1.52亿元和2.0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9.31万元、2277.63万元和3739.44万元,2020年转亏为盈,2022年经审计的归母净利润为4252万元。丽珠集团作为老牌企业,尚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对于后起之秀的联川生物更应快准把握。另外除了IVD,医疗器械,医药等一众专精特新企业均有快速融资的需求。
通过对比此次挂牌和科创板的招股书不同处,在业务内容表述上,也被多数人发现即基因编辑在上一次被要求重新说明,此次三板挂牌不再过多阐述。而事实也是,联川专注于基因科技领域,现阶段主要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客户提供科研服务及解决方案。公司建立了翻译转录组学、表观调控组学、微生物与基因组学及蛋白与代谢组学四大服务条线。
由于处在发展前期的属性,使得当前联川的主要客户在科研领域,并未过多在临床上。其中,翻译转录组学系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创收1.23亿元,占比达到53.63%。其主要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及科员研所提供科研类技术服务,该类服务占营收入比例超90%。联川生物的翻译转录组学业务具体分成polyA测序和单细胞测序两大类。据目前所致,单细胞测序在肿瘤、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科学抗体药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竞争企业诺禾致源、华大基因等均具备单细胞测序的技术。
不变的是进取,变的方法和策略。作为前辈,华大、贝瑞在科研服务产品上可能更丰富一些,例如贝瑞的医疗检测服务,涵盖了遗传学和肿瘤学两个应用方向,2022年该业务创收5.59亿元,占比为40.84%。联川鉴于这个意识,也顺势推出临床产品,其“人EGFR、KRAS、BRAF、ALK、ROS1 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的肺癌基因检测试剂盒已获批上市。
当然,这是一种业务拓展尝试,基于现有基因测序优势而做出的一次业务协同模式,多基因联合检测试剂盒本就是一种趋势,在有治疗方案的癌种中选择一个对象进行攻克研发,可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且这样科研+临床产品的多业务模式,有助于夯实独特优势,傲立于市场中。
联川生物所在赛道严格说是属于测序服务,属于产业链中游角色,因此退一步基因编辑,定义为一个中游厂商,反而能获得一定的优势。既可准确快速消化上游成果和技术,又能给下游客户提供比一般中游厂商更好的测序服务。
回看国内基因测序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根据BCC Research统计,中国2021年的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15.9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到42.35亿美元,其中服务板块的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而中游服务更是在国内整体市场中占超一般的份额。
因此,从这些数据来看,联川生物所在的赛道实际上大有可为,其隐晦的基因编辑事实上不宣传出来反而是一种低调的优势,既有中游测序服务的业务,又有潜在的编辑优势。当然回到市场竞争中,技术服务为生的公司以2021年的数据来看,诺禾致源9.29亿(占有率约有16.98%);贝瑞基因3.15亿(占有率约5.8%);联川生物2亿(约有3.74%)。既可知行业高手与之的差距,又可知当前的位置。
有市场空间,有提升空间,那么联川生物干就完了,其表示通过技术升级可实现高于测序设备通用标准以及可比公司的测序质量和测序效率,以Novaseq测序仪为例,联川生物的测序质量项目,2*150bp测序模式下的Q30指标为90%,Illumina通用标准和诺禾致源标准均为85%;另一测序效率项目,每一S4型流动池的测序数据量,联川生物为3.3-3.5T,好于诺禾致源的3.02-3.19T与Illumina通用标准的2.4-3.0T。
从这点可看到联川生物至少有一定领域的技术优势,可比肩Illumina和诺禾致源,有行业翘楚的潜质。
从2017年开始挂牌至今,中间经历科创板的严格考验,到如今的高预期上北交所,联川生物因势利导进入资本市场,理性看待、培育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先解当下之困,再图未来,走出一条委婉道路,也许才是正道。
基因测序行业由原先的高门槛下参与者甚少,到中间的测序成本降低大量企业涌入,再到如今对效率、价格费用、稳定有着更高的要求。测序服务厂商也越来感受到压力,无论是探索全自动化、还是AI,均要满足这些新时代特征,这样才能很好借助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资料:
1.联川生物官网、相关资讯
2.撤单四个月后拟重启IPO 联川生物自主测序产能仍存疑,基因谷,2023
3.科创板折戟后,这家基因测序公司要去北交所了,信风TradeWind,2023
4.联川生物重回新三板上市,基因研究所,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