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年,经过数百名专家的研讨与多轮修稿,《2024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现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全文终于正式见刊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1):85-95(DOI:10.19538/j.fk2024010118)。作为子宫颈癌筛查和精准诊断领域首部白皮书,将为子宫颈癌的防控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助力2030年消除子宫颈癌战略目标的达成。 背景 根据WHO统计,2020年全球估计有60.4万子宫颈癌新发病例,34.2万死亡病例;其中8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11.93万例,死亡3.72万例,子宫颈癌防控形势严峻。 为降低女性子宫颈癌疾病负担,探索创新子宫颈癌筛查模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召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担任顾问指导,行业内30多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子宫颈癌筛查及早期精准诊断的现状与难点进行问卷调研,探讨(宿主六基因)甲基化检测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文献资料,形成《2024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现状白皮书》。 1、问卷设计、调研方法及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调查问卷根据国内外文献及《子宫颈癌检查质量保障及质量控制指南》进行设计,通过咨询相关子宫颈癌专家对问卷进行完善,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形式。2023年3-5月,在安徽、福建、西北、山东、上海、江苏、粤桂琼、浙江、西南等站分别开展了《白皮书专家咨询会》,同时开展问卷调研。截止5月20日,共收集604份问卷,覆盖26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上百位专家为《2024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现状白皮书》提供了专家意见。 2、子宫颈癌初筛早筛现状 WHO 于2021年公布的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概况显示,中国子宫颈癌筛查覆盖率远远不足。目前临床最常用的HPV DNA和TCT检测,由于其方法学限制,未能全部满足临床筛查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指南推荐DNA甲基化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筛查和分流的创新检测手段,正逐渐被临床认可和接受。 本次调研结果提示大部分临床医务工作者知晓DNA甲基化检测可用于子宫颈癌初筛,并且64.2%调研对象倾向选择多基因甲基化检测用于子宫颈癌的初筛。 3、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与子宫颈癌筛查异常分流管理现状 当前子宫颈癌的筛查存在局限,无法达到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平衡;大量不必要的阴道镜转诊及过度诊查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给患者带来身心负担,亟需更加准确、高效的分流手段。 多项研究证实宿主六基因甲基化检测在HPV阳性人群分流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次调研结果显示,90.1%的调研对象认为DNA甲基化检测可用于子宫颈癌筛查异常的分流管理。77.5%的调研对象认为HPV16/18型阳性者、60%以上认为TCT≥ASCUS时,可考虑进行宿主六基因甲基化检测分流,并且认为HPV16/18阳性且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适用宿主六基因甲基化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 4、子宫颈癌风险管理、预后评估现状 HPV检测特异性较低,而细胞学较低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影响其作为长期风险预测的效果。能准确预测疾病转归的生物标志物尚有待发现。 宿主六基因甲基化检测覆盖多基因位点,能够有效预测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术后患者的预后。调研结果显示,90.73%的调研对象认为DNA甲基化检测可以用于子宫颈癌风险评估;68.2%的调研对象倾向于选择多基因甲基化用于子宫颈癌风险评估。对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手术后患者,89.1%调研对象会考虑宿主六基因甲基化检测以评估疾病复发/进展风险。 5、展望 未来以宿主DNA甲基化检测为代表的创新生物检测筛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相关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更好地提供循证依据,帮助临床降低子宫颈癌的漏诊和误诊率,助力我国消除子宫颈癌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4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现状白皮书》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的白皮书,是在总结数百位妇科医生的临床诊疗观点和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撰写的。希望能够优化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精准诊断方法,找到创新子宫颈癌筛查模式,推动2030年消除子宫颈癌战略目标的达成。 致谢 感谢《2024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现状白皮书》项目组全体专家在白皮书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专家组名誉组长:魏丽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专家组组长:狄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专家组副组长(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程文俊(江苏省人民医院);孟元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邱丽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隋龙(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沂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春玲(北京弘和妇产医院);陈慧(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丽宏(陕西省人民医院);陈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友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洪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隆玉(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李长忠(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郄明蓉(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孙蓬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谭宏伟(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滕银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吴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杨秋云(河南省人民医院);张梦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欣文(西安市人民医院);张友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玉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朱维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24子宫颈癌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现状白皮书》参与意见专家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 陈观娣(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建翠(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陈丽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陈鲜(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雄(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陈峥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崔竹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代倩苓(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董滨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杜彬(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傅云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顾正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郭艳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韩娜娜(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玉(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海燕(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胡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黄守国(海口市人民医院);黄秀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贾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柯尊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桦(泰安市中心医院);李佳(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建伟(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李清(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李延(四川省人民医院);李雨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慧(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林永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刘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鸣(山东省立医院);刘志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刘志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陆晓媛(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吕卫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马成斌(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闵庆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倪观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浦筱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钱建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丘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曲中玉(山东省立医院);沈谷群(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秀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石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寿华锋(浙江省人民医院);谭布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才智(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洪彩(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王烈宏(青海红十字医院);王薇(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王长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翁海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榕(福建省肿瘤医院);徐锦屏(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徐灵(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许飞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叶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丽娜(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张培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清华(淄博市中心医院);章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赵绍杰(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赵欣(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郑晓霞(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周怀君(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周家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建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根海(海南省人民医院);邹存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